叶音的相关争论
《诗·驺虞》每章最后都有一句可以不押韵的副歌“吁嗟乎驺虞”,朱熹让第1章副歌的“虞”随上文读 y(朱注:叶音牙)让第2章副歌的“虞”随上文读 wng(朱注:叶五红反),根本没有确定的标准。因此自从明代陈第提出所谓叶音恰好是古本音的说法以来,清代学者也极力反对叶音说。宋代之前,学者并没有「古韵」的概念,当他们用自己的发音念先秦韵文时,发现并不协韵。有一些学者以为古书传钞有误,便擅自改变用字(最有名的是唐玄宗﹞。而其他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字不协韵的原因,是因为先秦的发音跟现在不同,所以必须改变读音,例如朱熹在《诗经‧召南‧行露》二章与三章是这样改变发音的;
第二章
谁谓雀无角(觉韵古岳切,朱叶卢谷反)
何以穿我屋(屋韵乌谷切)
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朱叶音谷)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烛韵鱼欲切)
室家不足(烛韵即玉切)
朱熹认为这篇诗应该每个字都押韵,但是他用自己的发音念,「角」和「家」不押韵,所以他改变了这两字的发音。
第三章
谁谓鼠无牙(麻韵五加切,叶五红反)
何以穿我墉(锺韵馀封切)
谁谓女无家(麻韵古牙切,叶各空反)
何以速我讼(用韵似用切,叶祥容反)
虽速我讼
亦女不从(锺韵疾容切)
相同道理,朱熹又改变了「牙、家、讼」三字的发音,却造成了「家」在此两章的发音不同。相同句子中的字,却有不同发音,这是相互矛盾的。叶音事实上是对上古汉语韵部的一种误解,到了明清,开始对上古韵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汉语中可以押韵,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