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
做了皇帝的人,难道就真的不会有慈父之心吗?其实也不是得,有的皇帝还是很疼儿子的,当然也有的皇帝更看重位子,所以对儿子也会有猜忌之心。就说朱元璋和康熙两位帝王,他们对待自家孩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很重,更何况他本来就是平民坐上帝位的,内心会有一种不安,因此一直防备身边跟随他很多年的大臣们。但他对自家太子还是挺疼爱的,他的太子是朱标,由马皇后为他生下的嫡长子。朱标一出生就很受朱元璋的喜欢,当时朱元璋是自立为吴王,所以他就立了朱标为世子,表明了就是以后位置会传给朱标。既然作为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还是挺有要求的,给他找了大儒学家做老师。因为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朱标从小就是一个性情温厚的人,对旁人友善,对弟妹关爱,他这种种行为都受到了朱元璋和一众臣子们的赞扬。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朱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在那时他才13岁。但挺可惜的一点,朱标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所以没有熬过自己的老爹,先死在了前面。在朱标的这一生当中,他总共做了24年的太子。对于这位太子,朱元璋从来没有起过猜疑之心,主要是有几点原因。第一,在明朝实行的就是嫡长子继位制度。第二,这个儿子的种种表现也让朱元璋满意。第三,其他王爷被封藩以后都要去到封地,没有皇帝下的诏令根本就不能回去,王爷们和皇帝见面的次数少了,那皇帝的一腔父爱就放在了太子身上。
但在康熙时期就不同了,康熙虽然也挺疼自家孩子,但他终究也是比较偏心的。在当时大清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也没有皇长子继承的制度。但是胤禔看到自己弟弟胤礽这个嫡子封为了太子,认为自己这个皇长子也可以竞争下。而且他的才能也是不错的,但是父亲就是偏心他的这个太子弟弟,故而他也会嫉妒,生气,他觉得生气以后就会采取行动。可他这样一行动就让自己老爹觉得不安全了,康熙认为自己还在位呢,胤礽这个太子也在呢,这个老大就已经按耐不住了,在下面小动作不断,这样就引起了康熙猜忌之心,所以康熙会防备着胤禔夺权。
我国古代,很多朝代的皇帝为了避免皇子们过度争夺皇位,就会早早立下皇位的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一旦有皇子被立为太子,那就意味着他的身份和一般皇子就完全不同了,他是国家未来的储君,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一言一行都象征着国家的威望,所以这是一个充满荣耀和艰难的身份。而且从各个朝代的情况来看,当上太子的人并不一定真的能成为下一任皇帝,首先他要保证自己能活到登基的时候。其次,他还要维持完美的形象,以免被废位。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有两位有名的太子,他们的境遇就完全不同。其中一位是明朝的朱标,他备受自己父皇的喜爱和信任。而另一位清朝的胤礽,他的父亲康熙却对他一直是处处提防,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两位皇帝都很爱自己的太子,要不然也不会那么早就立了太子。但是关于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这两位皇帝的做法就大相径庭了。
在朱元璋来看,对太子的培养必须是不遗余力的,因此他下令几乎让朝堂上的所有官员都成为了太子的师傅,让百官都要用心辅佐太子。甚至这位皇帝敢于在自己在位的时候,让太子亲自处理诸多机密的政务。更让人诧异的是,他还吩咐官员们,有什么事情都要先向太子奏明,如果太子不能处理再上报给自己,可见他对自己的儿子真的是非常信任。
在这一点上,康熙皇帝却完全不这么想,他对于儿子则是满满的不放心。他在位的时候也让儿子参与政事,但是却不肯真正放手试一试,并且总是提防着太子要夺权。在这位皇帝在位的是,曾经两次将胤礽立为了太子,又两次将其废位,主要就是因为他一直觉得儿子想要夺权。
那么朱元璋和康熙的做法,究竟谁对谁错呢?
其实,这两位皇帝的做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朱元璋,他之所以能够放心大胆地将权力交给儿子,那是因为他觉得儿子是一个宽厚的人,不会想要夺取他的权力。而事实上,朱标确实没有出现过谋逆夺权的心思,就连百官都对他十分赞叹。
朱元璋的政权是从蒙古人手中夺取来的,明朝虽然出现在元朝之后,但是关于皇权的文化却是从宋朝继承而来,也就是说他尊重的是汉唐文化。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最担心的不是儿子会提前夺得自己的皇位,而且那些开国的功臣们会居功自傲,觊觎着皇位。
所以这位皇帝就早早地立下了太子,而他让文武百官都当朱标的师傅,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太子学习如何处理政事,更重要的是让太子与百官之间建立和善、亲密的关系。还有就是,让太子震慑住百官们,不要让百官有不该出现的念头。
但是朱元璋的计划还是落空了,太子的早逝让他十分悲伤,自己最疼爱、最器重的儿子去世,让大明王朝一时之间就失去了继承人。此时的皇帝并不打算将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是打算让孙子朱允炆继位。他明白已经没有那么长的时候,再像培养儿子一样去培养孙子,于是他只好选择了一种决绝的手段——将所有功臣都杀掉,以此来保证皇位的安稳。
而康熙皇帝所处的大清,清朝的文化主要继承于满蒙文化,在清朝早期处理国家大事时采取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文化,也就是说大臣们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从顺治皇帝开始,就开始有意来削减大臣们的权力。当康熙登基以后,他更是大力否决大臣们参政的权力,将皇权进一步的紧握于自己手中。
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定,康熙早早地立下了太子,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让皇帝放心。此时权臣们的权力虽然被限制,但是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利用皇子来夺权。因此皇帝在让他们之间互相制衡的同时,还要提防大臣和皇子们联系过密。而太子胤礽也没有让皇帝省心,一而再的犯错,甚至还有了谋逆的想法,让皇帝不能再容忍他,最终将他废黜。
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康熙确实是两位明君,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境地做出相应的措施,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