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扶不起的阿斗为何能在位29年呢?
阿斗到底扶不扶得起,这个谁也无法断言,贤能与否,都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结局。至于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的29年间,刘禅固然贪图享乐、亲近宦官、不理政事,但还是能坚持这么久,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其他两国忙于内乱,顾不上他罢了。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29年间,魏吴和蜀国都在做什么。
234-263年,曹魏
青龙二年(234年),对于曹魏来说属实是不错的年头,诸葛亮病逝,蜀国退军;东吴北伐失败,退军;次年曹魏刺杀鲜卑轲比能成功,北疆也得以安定。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国家忽然安定下来,曹叡自然需要庆祝一下,怎么庆祝呢?不如大兴土木吧。于是不顾群臣劝谏,曹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筑事业,许多百姓甚至因此耽误了农耕。如是过了三四年,曹魏不仅没有趁机南下,反而国力渐衰。
景初元年(237年),孙权闲来无事又开始派兵骚扰夏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倒也没什么不寻常。然而九月,临近收获之际,冀、兖、徐、豫四州发生水灾,一年的收成泡汤,还要动用国库赈灾,让原本就出现颓势的国力雪上加霜。
隔年(238年),曹叡病逝,这位有些才能却又有些任性的皇帝,没有抓住大好的时机开疆扩土,只是空耗了几年国力民财,最后随随便便托了个孤,就不负责任的撒手人寰了。
随后的几年,曹魏进入政治动荡时期,先是曹爽飞扬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太后也被他软禁;随后司马懿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这一来一回就是近十年过去了,期间曹魏倒是有精力平复北疆,但是对于南部的两个强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主动招惹之意。
随后司马家族彻底取得曹魏的实际控制权,但是身为傀儡的皇帝却不会放弃反抗。在251-260年,曹魏政权依旧在挣扎,包括一次刺杀司马昭失败。
252年,司马昭为缓解国内矛盾,曾经兴兵七万南征东吴,但是大败而归,短时间内没有恢复元气。
234-263年,东吴
自234年起,一直到241年,东吴一直十分执着的发动北伐,频繁进犯曹魏领土。之所以不打蜀国,一来是好不容易与蜀国修好,不宜再动干戈;二来如果两个弱国先打起来,强国一定会随后摘了桃子,所以还是要先消耗强国。
241年以后,东吴就进入了转折点,孙权开始有些昏庸,尤其在子嗣的选定上,举棋不定。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名臣陆逊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斥责,气愤而死。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孙吴开始走向衰落。
这一系列变故耗时将近十年,十年间东吴元气大伤。及至252年,孙权病逝,魏国趁机大规模南征,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惨败。东吴原本可以就此恢复国力,可惜此时孙亮年幼,主弱臣强,东吴进入权臣时代。
253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258年,孙亮被废,孙綝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好在孙休也非凡子,继位没多久就诛杀了孙綝等权臣,随后施行善政,休养生息,吴国国力有所恢复,期间自然不能多行征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