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农村农民的孩子靠上学读书是主要出路吗?
首先,这句话没毛病,努力读书仍然是孩子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出路,要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就另当别论。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至清政府结束历经1300年,给普通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通道。现在的高考制度采用的就是科举制度和西方现代考试模式相结合的选拔手段。就高考来说,可以负责任地说,ta依旧是国家选拔人才最公平的考试。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9年义务教育和3年的高中,高考检验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也是入世的基本功。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学了那么多,真正用得上的并不多,学不学都一样’;也会有人说:‘某某成功人士小学都没毕业,人家不也成功了吗?’。我说:你自己都没学好就不要耽误孩子了,同时,也不要拿小概率事件解读整个社会。
从读书的角度来说,分成两方面:一是读书的目的。有一句话经常听到,那就是耕读传家,这在很多故居的门楣上都看得到,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民居中。说得俗一点就是种地将肚子喂饱了,读书丰富了脑袋,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去,带进来。一群端着大碗蹲在村口大树下,吃着面条聊着和自己无关的闲事,一辈子靠天吃饭,还得勤劳才能将碗装满。
读书就是为了将你的思想放大,将你的眼界放宽,对自身进行有质量的评估,实现你不同的价值。二是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为了更好地出路,那就要将基础的学科学好,学好就是为了高分数,那么就不要说哪些好读就读哪些,整体学科都要掌握得分的技巧和方法,当然死读也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数。所以说,至今为止,分数依然是最好出路的敲门砖。另一种读书就是纯粹的爱好,和对某一专业的痴迷程度。读书就显得有些快乐了,这也是读书的终极乐趣。
孩子的读书不是主动的,尤其是现在的信息化发展和层出不穷的吸睛游戏,被动读书也就成为了负担,为了考试读书,为了职称读书,总之,用心读的并不多。这也是社会现象,但是,读一点书,体会下先贤的智慧,对你的人生也会有启发的意义。读什么书?读多少?既是一个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同时,坚持读一定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