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是一个怎么的人?范蠡生平简介
展开全部
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道家学者。范蠡出生于楚国,被认为是最早一批提出商业理论的人,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人会把范蠡当做是“商圣”。其实范蠡从小家境并不算好,但他十分爱学习,而且善于结交,长大后因不满楚国的政治圈所以投奔越国,此后成为了越王勾践最重要的帮手。范蠡曾辅佐勾践复国,并且灭吴一雪前耻。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最后却决定隐退经商,并且三次发财又三散家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1 范蠡观察越王,产生离开念头。
话说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功颂德。在欢悦的气氛中,可是勾践本人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的心思,他是只爱土地财物,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谋成国定,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产生了离开勾践的念头。
将离去之前,他对文种说越王将来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后来写信告诉他一些“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适时进退的道理。还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但终究口说无凭,文种还是不信。
02 范蠡去意已决,勾践留人心切。
范蠡向勾践辞行,勾践流泪挽留,又加以威胁,说你真走了,我将杀戮你妻子!范氏软硬不吃,他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也不怕人猜疑,内心也不
自欺。你走,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乘扁舟远去三江、五湖烟水之中,开始人们也不知他的去向和所在。
据说,不出他所料,越王还封他的妻子土地,铸他金像于座右表示不忘故旧,并朝夕相与论政。人走了,就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沾名;而对于还存在的功臣却是另一种态度。
03 范氏预言中的,文仲伏剑自杀。
范蠡走后,旧时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怠于朝政。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望,甚至说要谋反。尽管文种向勾践解释,勾践总是郁
郁不欢。这时关于对待鲁哀公想求越国伐三桓之事,君臣之间也意向不同。
过了一年,勾践就向文种索取他过去宣扬的“九术之策”。文种自知不免,方才醒悟日前范蠡的劝告,真所谓“大恩不报,大功不还”是常规。于是越王也赐给文种“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罪囚,后世的忠臣,一定会以我为鉴戒!于是伏剑自杀。
04 陶朱公经营有道散财乡邻,不愿应齐侯赐相位之聘。
范蠡起初在东海之滨治产业,他善于经营,颇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慕伍子胥的忠悃,叹为夫差所杀,就取名为“鸱夷子皮”,即子胥鸱夷浮江之意。在齐国,他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又建立室家,生了儿子,全家合力从事,积蓄达数十万。也不愿应齐侯赐相位之聘,还散财于亲友邻里。后来,移居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主要从事商业,号称陶朱公。
古时“工商食官”,工商业为官府所经营,春秋时代出现了个体工商业,如前面说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就是一例。后期卫国商人势力壮大到会与政府为难的地步,孔门弟子子贡也经商致富。到战国时代就出现更多的工商业家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达。范蠡可说是这些商人中承前启后的一位。
05 范门中男犯罪,庄生泄愤处死,陶朱公预料成真。
后来,范氏发生了一桩家庭悲剧,虽然不幸,却从反面证明了他的人世经验丰富,预见正确。相传他的中男犯罪被拘囚在楚国,他想用重金去赎免,装了一车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可是,他的大男却要去,夫人也按常理支持大男,朱公不得已,就让大男捎去给旧友庄生一封信,并叮嘱大男把千金全给庄生,一切听其所为。
大男到了楚国,找到庄生家,起初按父亲嘱咐照办。庄生叫他回去,一切也不要探问。庄生家贫,但以廉直闻名,楚国君臣都尊重他,他本无意得这千金,待事成后归还,先作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以示节俭。其他官员也受了朱公大男的贿赂活动,这时,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钱府之后照例要大赦。
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却又去庄生家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道他的心思,退回黄金,但觉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觉察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置罪犯。结果朱公中男被判死刑,大男为之奉丧恸哭而归。
母亲和众乡亲甚为悲哀,唯有陶朱公却说:我已预料了八九分。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从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定理,悲哀无济于事。
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却并非完全是子虚。足见范蒸在政治进退上有远见,治产业生财有道,处理人事纠纷也自然体察入微。在剥削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尔诈我虞,媚强凌弱是常事,最恶毒的莫过于过河拆桥,饮水塞井,甚而骨肉相残,以怨报德,这种闹剧,纵观春秋一代真是层出不穷,少有能跳出这种尘垢之外,范蠡可以说在统治集团里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佼佼者。
06 本文的总结与启示
唐人有诗云:“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给予他以深情的赞叹。烟水苍茫,孤帆远影,一个人渐渐远去了,一个历史时代也告别了我们一一春秋时代结束了。
《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范蠡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把握到他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诚实经商的诚信精神;回报社会的无私精神。
01 范蠡观察越王,产生离开念头。
话说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功颂德。在欢悦的气氛中,可是勾践本人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的心思,他是只爱土地财物,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谋成国定,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产生了离开勾践的念头。
将离去之前,他对文种说越王将来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后来写信告诉他一些“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适时进退的道理。还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但终究口说无凭,文种还是不信。
02 范蠡去意已决,勾践留人心切。
范蠡向勾践辞行,勾践流泪挽留,又加以威胁,说你真走了,我将杀戮你妻子!范氏软硬不吃,他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也不怕人猜疑,内心也不
自欺。你走,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乘扁舟远去三江、五湖烟水之中,开始人们也不知他的去向和所在。
据说,不出他所料,越王还封他的妻子土地,铸他金像于座右表示不忘故旧,并朝夕相与论政。人走了,就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沾名;而对于还存在的功臣却是另一种态度。
03 范氏预言中的,文仲伏剑自杀。
范蠡走后,旧时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怠于朝政。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望,甚至说要谋反。尽管文种向勾践解释,勾践总是郁
郁不欢。这时关于对待鲁哀公想求越国伐三桓之事,君臣之间也意向不同。
过了一年,勾践就向文种索取他过去宣扬的“九术之策”。文种自知不免,方才醒悟日前范蠡的劝告,真所谓“大恩不报,大功不还”是常规。于是越王也赐给文种“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罪囚,后世的忠臣,一定会以我为鉴戒!于是伏剑自杀。
04 陶朱公经营有道散财乡邻,不愿应齐侯赐相位之聘。
范蠡起初在东海之滨治产业,他善于经营,颇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慕伍子胥的忠悃,叹为夫差所杀,就取名为“鸱夷子皮”,即子胥鸱夷浮江之意。在齐国,他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又建立室家,生了儿子,全家合力从事,积蓄达数十万。也不愿应齐侯赐相位之聘,还散财于亲友邻里。后来,移居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主要从事商业,号称陶朱公。
古时“工商食官”,工商业为官府所经营,春秋时代出现了个体工商业,如前面说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就是一例。后期卫国商人势力壮大到会与政府为难的地步,孔门弟子子贡也经商致富。到战国时代就出现更多的工商业家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达。范蠡可说是这些商人中承前启后的一位。
05 范门中男犯罪,庄生泄愤处死,陶朱公预料成真。
后来,范氏发生了一桩家庭悲剧,虽然不幸,却从反面证明了他的人世经验丰富,预见正确。相传他的中男犯罪被拘囚在楚国,他想用重金去赎免,装了一车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可是,他的大男却要去,夫人也按常理支持大男,朱公不得已,就让大男捎去给旧友庄生一封信,并叮嘱大男把千金全给庄生,一切听其所为。
大男到了楚国,找到庄生家,起初按父亲嘱咐照办。庄生叫他回去,一切也不要探问。庄生家贫,但以廉直闻名,楚国君臣都尊重他,他本无意得这千金,待事成后归还,先作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以示节俭。其他官员也受了朱公大男的贿赂活动,这时,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钱府之后照例要大赦。
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却又去庄生家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道他的心思,退回黄金,但觉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觉察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置罪犯。结果朱公中男被判死刑,大男为之奉丧恸哭而归。
母亲和众乡亲甚为悲哀,唯有陶朱公却说:我已预料了八九分。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从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定理,悲哀无济于事。
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却并非完全是子虚。足见范蒸在政治进退上有远见,治产业生财有道,处理人事纠纷也自然体察入微。在剥削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尔诈我虞,媚强凌弱是常事,最恶毒的莫过于过河拆桥,饮水塞井,甚而骨肉相残,以怨报德,这种闹剧,纵观春秋一代真是层出不穷,少有能跳出这种尘垢之外,范蠡可以说在统治集团里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佼佼者。
06 本文的总结与启示
唐人有诗云:“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给予他以深情的赞叹。烟水苍茫,孤帆远影,一个人渐渐远去了,一个历史时代也告别了我们一一春秋时代结束了。
《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范蠡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把握到他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诚实经商的诚信精神;回报社会的无私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