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评价《源氏物语》小说?
2016-05-02
展开全部
这本书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小说,据传成书于公元1010年,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早了三百多年,它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从某些方面而言,它恐怕也确实达到了《红楼梦》的艺术高度,但时间早了700多年,不得不令人惊叹。别的不说,单是看篇幅,这一千多页的文字哪怕单纯记流水帐也绝对是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何况它还极具艺术水准,横空塑了座三峡大坝出来。就此看来,如果布鲁姆在《西方正典》说的那个写了《创世纪》、《出埃及记》和《民数记》的所罗门王宫廷女官“J”真实存在的话,该书的作者紫式部绝对可以与之并称为“文学祖母”。
因此,首先是时间距离为它蒙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与读史书不同的是,你从中能够看到一个一千年之前的人所想所感,这是很诱人也很神秘的一件事情。就此说来,日本的小说传统与中国确实不同,我们向外,他们向内,我们无论传奇还是志怪,都深受“史”的影响,言情是慢慢才出现的,日本则一出手就是言情。本来言情应该留给诗歌,但日本人这么不遗余力地用小说来描写,似乎关于感情想说的实在太多。小说中也有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但那好像只是由感情生活附带出来的,这不免令深受唯物史观影响的我们瞠目结舌。
源氏无疑是一个情种,用一部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名字来称呼他恐怕更形象一些——情欲艺术家。他乐此不疲地投入这个危险的游戏,几乎到了上瘾的地步,从年轻到年老,从闲云野鹤到位高权重,一如既往,丝毫不见长进,虽然他屡次告诫自己要克制,要忍耐,要理性,但往往又不可自持。他在其中所得到的,大抵是苦比乐多,最终也死于思念,但他却又偏喜欢这种冒险和自虐的生活,他所迷恋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追求的就是这个爱情游戏的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像一个行为艺术家。如果说这个游戏的形式是“情”,那么它的内容就是“欲”,这把源氏从文艺界又拉向了凡间,他风雅多情,但每次感情的导火线又总是欲念。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诱人之处,它不带成见地(因为它就是起点)还原了情欲的这种本然状态,你可以说它浪漫,也可以说它写实,又可以说二者皆不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发端于这本小说,不过那不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式的哲人感叹,而是发自于源氏对感情的失落和悲观,进而走向世界观的虚无。
这本书的描写无疑是细腻优美的,不过或许是自己读得太囫囵,加之翻译的缘故,我没有发现一些足以独立成体摘抄出来的精美段落。不过这事早已经有别人帮忙做了,博尔赫斯说紫式部的巨著比菲尔丁和塞万提斯的作品“更复杂,描写的文化更精致”,说塞万提斯局限于将白天和黑夜分开,而紫式部可以站在窗前望见“‘雪花飞舞后面的繁星’(见第十卷《梦桥》)”;她提到一座潮湿的长桥,说它在雾霭中“显得那样深远”;写一个妇人站在幕帘后面,看见一个男子走来,“尽管她十分肯定地知道,他看不见她,但她还是下意识地梳理了一下头发”。所有这些,皆非天纵之才不可写就,而且我怀疑以后也再没有人可以写出来了。其后的人写出来这样的文字,再也不会如紫式部这般真实切近,紫式部永远隔着雾霭站在他前面的长桥上,他离文学和生活水乳交融的时光已经越来越远了。
此外,这本书最令我喜爱,也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体例,它每往前每一章,里面的人物就长了一岁,它就这样记录人们的岁岁年年,这令它读起来甚至具有了一种悲壮之感,尤其是源氏在书还没结束之时就已经自然死亡了,但小说还在继续,天下有几部小说是主人公在书还未终时就结束了,而小说还往前延伸了那么久的呢?这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生命。在阅读中,随着书页的一页页翻动,四季变幻,你确实能感到暖风和冷意,手中的书似乎变成了一个透明的鱼缸,里面色彩斑斓,秋叶夏花,最后又只剩明净的水。
最后用八个字来总结源氏的一生:“树大招风,情多累人”
因此,首先是时间距离为它蒙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与读史书不同的是,你从中能够看到一个一千年之前的人所想所感,这是很诱人也很神秘的一件事情。就此说来,日本的小说传统与中国确实不同,我们向外,他们向内,我们无论传奇还是志怪,都深受“史”的影响,言情是慢慢才出现的,日本则一出手就是言情。本来言情应该留给诗歌,但日本人这么不遗余力地用小说来描写,似乎关于感情想说的实在太多。小说中也有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但那好像只是由感情生活附带出来的,这不免令深受唯物史观影响的我们瞠目结舌。
源氏无疑是一个情种,用一部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名字来称呼他恐怕更形象一些——情欲艺术家。他乐此不疲地投入这个危险的游戏,几乎到了上瘾的地步,从年轻到年老,从闲云野鹤到位高权重,一如既往,丝毫不见长进,虽然他屡次告诫自己要克制,要忍耐,要理性,但往往又不可自持。他在其中所得到的,大抵是苦比乐多,最终也死于思念,但他却又偏喜欢这种冒险和自虐的生活,他所迷恋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追求的就是这个爱情游戏的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像一个行为艺术家。如果说这个游戏的形式是“情”,那么它的内容就是“欲”,这把源氏从文艺界又拉向了凡间,他风雅多情,但每次感情的导火线又总是欲念。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诱人之处,它不带成见地(因为它就是起点)还原了情欲的这种本然状态,你可以说它浪漫,也可以说它写实,又可以说二者皆不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发端于这本小说,不过那不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式的哲人感叹,而是发自于源氏对感情的失落和悲观,进而走向世界观的虚无。
这本书的描写无疑是细腻优美的,不过或许是自己读得太囫囵,加之翻译的缘故,我没有发现一些足以独立成体摘抄出来的精美段落。不过这事早已经有别人帮忙做了,博尔赫斯说紫式部的巨著比菲尔丁和塞万提斯的作品“更复杂,描写的文化更精致”,说塞万提斯局限于将白天和黑夜分开,而紫式部可以站在窗前望见“‘雪花飞舞后面的繁星’(见第十卷《梦桥》)”;她提到一座潮湿的长桥,说它在雾霭中“显得那样深远”;写一个妇人站在幕帘后面,看见一个男子走来,“尽管她十分肯定地知道,他看不见她,但她还是下意识地梳理了一下头发”。所有这些,皆非天纵之才不可写就,而且我怀疑以后也再没有人可以写出来了。其后的人写出来这样的文字,再也不会如紫式部这般真实切近,紫式部永远隔着雾霭站在他前面的长桥上,他离文学和生活水乳交融的时光已经越来越远了。
此外,这本书最令我喜爱,也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体例,它每往前每一章,里面的人物就长了一岁,它就这样记录人们的岁岁年年,这令它读起来甚至具有了一种悲壮之感,尤其是源氏在书还没结束之时就已经自然死亡了,但小说还在继续,天下有几部小说是主人公在书还未终时就结束了,而小说还往前延伸了那么久的呢?这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生命。在阅读中,随着书页的一页页翻动,四季变幻,你确实能感到暖风和冷意,手中的书似乎变成了一个透明的鱼缸,里面色彩斑斓,秋叶夏花,最后又只剩明净的水。
最后用八个字来总结源氏的一生:“树大招风,情多累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