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均匀水流导致的水位变化来显示时间是什么基本原理?
漏刻计时。漏是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漏悄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计时的历史
漏刻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单只漏壶,滴水速度受到壶中液位高度的影响,液位高,滴水速度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较慢。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进一步创制出多级漏刻装置。
所谓多级返兄渣漏刻,即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一来,对最下端的受水壶来说,其上方的一只泄水壶因为有同样速率的来水补充,壶内液位基本保持恒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匀。
以上内容参考尘州 百度百科-漏刻
2024-01-04 广告
漏刻计时。
刻漏,中国古代汉蔽巧埋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宽凯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宏蚂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计时方法
另外,漏刻、弧刻,藏语chu-tshod直译为“水量”,由滴漏计时法而得名。在时轮历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计时单位。时轮历把一昼夜分为60个chu-tshod,因此每个chu-tshod相当于钟表上的24分钟,这是这个词的本义。
24分钟离15分钟的“刻”比60分钟的“小时”近,比120分钟的“时辰”更近,因此译为“刻”较好。色多六世的《格登新历解》说:“时轮历中的chu-srang在汉译中名为‘分’,chu-tshod名为‘刻’”。《马杨寺汉历心要》第47节中也持此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