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什么意思?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意思
是: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谨慎选取的原因了。
原文如下: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
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
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
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
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
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
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
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
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写作特点: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
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
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