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作者是怎么刻画马谡这一人物的?
马谡是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诸葛亮要他在山下扎营,他偏偏要在山顶上扎营。他还以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可是那是在南方,北方的情况就不同了。结果就是因为他丢了街亭,被诸葛亮处死,弄得死后两千年都不得安宁,往严重的说,可以说蜀国的一部分都是他葬送的。刘备在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马谡在街亭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可以诸葛亮还是大意了一会……结果让整个蜀国陷入被动之中!他的故事还被戏班子编成了剧本,被后人视作反面教材,真是“遗臭千年”。
但要说到这个人,其实还不错的。在蜀汉后期,蜀国人才匮乏,马谡就是属于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他喜欢看兵书,研究战法,深得诸葛亮的喜爱,诸葛亮重用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和马良关系特别好,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临死前也将马谡托附给了诸葛亮。所以马谡经常跟诸葛亮一起讨论国事、军事,一谈就是大半夜,直到鸡打鸣。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临行前问马谡:“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马谡说了十六个字:“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于是,罗贯中就把其中的八个字写到了《三国演义》里,还说是诸葛亮说的,你说马谡冤不冤?
其实我们相信,即便马谡不说这十六个字,诸葛亮也是会这么做的,但起码证明了马谡跟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但他败就败在了丢掉了街亭。由于他的失误,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失败,原本第一次北伐战争,是很有希望取得一些胜利成果的,结果马谡坏了事。他在丢失街亭的战役中,表现出的桀骜不驯,不仅安营扎寨有问题,还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整个人飘飘然,盲目自大,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