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讲的是什么?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扩展资料;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没有做好战前,廉颇抱憾而归,赵括遗臭万年,白起盛极而亡。这就是长平大战的结局。说能纸上谈兵都是抬举他了,本来他统帅40万大军出击,部队应该有侦察部队侦察,前锋部队试探,中军压阵,后军支援,这是起码的行军部署吧!就算遇到敌人也不可能全部被包围吧!
感觉这货什么也没部署全军集体出动,被人包了个结实。就算被敌人包围也没什么,在野外六十万军队包围四十万军队本身就有很多困难,会有许多薄弱点,反应快点马上突围,要么集体向一个方向突围,要么多路同时突围,都应该能够突围出去,感觉这货好像是在等包围工事建好部署完毕才慢慢开始想突围,真不知道这货咋想的。
说到这里赵括一开始就犯战略错误,后面犯的就是最基本的战术错误,一错再错,最后只有困兽犹斗了。最后支出开场描述首先长平之战开始的战略错误就推给了廉颇,真他妈可笑。说赵军擅长进攻,不善防守,本身就是个笑话,就拿李牧打匈奴来说,赵军一直都是在防守,防守到匈奴认为赵军根本就不会打进攻战,防守到匈奴根本不去放守赵军,才让李牧抓住机会一举歼灭匈奴。
再则长平之战后,你看看赵国上下一气全民皆兵,不但防守住了秦军的进攻,还打败六十万燕军的进攻,你敢说赵军不善防守?廉颇防了秦军三年,秦国毫无办法,才开始用下三滥手断要搞掉廉颇,把赵括弄上台,他们不会蠢到弄个更强的上台吧?最后一点攻与防完全是实力决定的,遇到敌强而防,遇到敌弱而攻,在防守中找出敌人的弱点而攻之必能破敌。而强行以弱军与强敌对战,就他妈找死,赵括算一个。
2019-04-08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 官方电话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