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 我来答
伊彩缘17
2022-07-06 · TA获得超过485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30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3万
展开全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大家有什么样的了解呢?下面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欢迎大家浏览。

  【摘要】

  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样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我国手机拥有量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达61601.7万户[1]。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传播媒体,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205份,收回有效问卷1133份,有效回收率为9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为男生56.5%,女生43.5%;学科种类分布为文科43.6%,理科20.6%,工科35.8%;年级分布为一年级32.7%,二年级31%,三年级2%,四年级14%,五年级0.3%。笔者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一、 基本状况

  1.大学生手机基本普及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手机因为具有时尚、使用便捷等优点受到大学生追捧,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非常高。调查显示,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1%的学生暂时还没有手机。部分学生甚至拥有多部手机或多张手机CM卡,10.8%的学生有2部手机,1.7%的学生有2部以上的手机;24.5%的学生有2张手机CM卡,3%的学生有2张以上的手机CM卡。

  2.大学生手机用途广泛

  在大学生眼中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话工具,短信使用率频率很高,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新功能正逐步受到青睐。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的用途具有多重性,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等四个方面,联系的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和老师。

  3.大学生手机消费趋高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攀升,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800元之间的有29.6%,800-1000元之间的有36%,1000-1500元之间的有17.7%,1500元以上的有2.5%,500元以下的同学只有14.2%。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开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移动、联通两家运营商为了抢占高校市场,推出了优惠套餐服务,“捆绑”大学生消费。95.5%的学生加入了运营商提供的套餐,每月手机消费在套餐包月费与50元之间的学生有56.3%,50-100元之间的有28.2%,100-200元之间的有11.9%,200元以上有3.6%,男同学每月手机消费额略高于女同学。

  4.大学生手机用时较长

  笔者对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包括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累计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累计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有31.3%,1-2个小时之间的有28.3%,1小时以下的有37.9%,基本不主动使用手机的只有2.5%。各个年级之间存在着差异,年级越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少,男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略高于女同学,文科学生略高于理工科学生。大学生手机用途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打电话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11%,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占25.1%,30分钟以下的占35.6%,没事基本不打电话的为28.3%。手机短信被戏称为“拇指文化”[2],在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每月发送短信数量在100条以下的学生占15.3%,100-300条之间的占20.1%,300-500条之间占21.6%,500-1000条之间的占32.1%,1000-2000条之间的占9.4%,2000条以上的占1.5%。手机上网逐步普及,有72.4%的同学开通了手机上网包月套餐,每天用手机上网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2.6%,60.2%的学生在1小时以内有,基本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只有17.2%。手机游戏因为新颖、趣味性强、使用便捷,逐步受到学生青睐。

  二、存在问题

  1.手机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冲击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无法抵挡住手机的诱惑,会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玩手机。调查显示,23.7%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51.9%的学生偶尔会玩,只有24.4%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随着年级的增高,上课玩手机同学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大一学生中上课经常玩手机的同学有9.4%,到了大四则达到了22.3%;文科学生在上课使用手机的比例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课堂上还时常会响起手机铃声,16.6%的学生认为经常会听到,70.3%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听到,关于上课时手机铃声是否会影响课堂教学,有50.7%的学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同时近年来,各高校发现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手机正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冲击,影响教学效果。

  2.手机正逐渐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拇指一族”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无论在教室、寝室、食堂,还是在上课、自习、休息时,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场景,手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与朋友。调查发现,有84%的学生每天都随身携带手机,14.5%的学生偶尔携带手机,只有1.5%的学生表示去上课时不会随身携带手机。同时,因为手机短信的收发、上网聊天等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正逐渐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3.手机对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随着手机一族的壮大和发展,部分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在调查中,笔者通过“如果某天,你的手机坏了或丢了,你的感觉会怎样(可多选)?”这一问题来评定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64.5%的同学认为“身边好像缺少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30%的同学“感觉有点焦虑”,20.8%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不同”, 8.5%的同学认为“这样也好,不会有人来烦我”,说明部分学生对手机已经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感。一旦某天失去手机大学生极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同时沉溺于手机会让个性内向的同学变得更加孤僻与不合群,脱离正常的生活圈,造成自闭人格的形成。过度地使用手机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垃圾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拥有手机的人几乎都收到过垃圾信息的骚扰,大学生也不例外,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经常收到垃圾信息,50.5%的学生偶尔会收到垃圾信息,只有9.5%的学生基本没有收到过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内容五花八门,有破坏安定团结的虚假新闻、低俗不健康的信息、推广促销类信息等,垃圾信息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腐蚀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削弱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生甚至参与了垃圾信息的传播,在调查中发现3.6%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会向同学、朋友发送含有不健康内容的信息,12.5%的同学偶尔会,只有48.5%的同学表示从没传播过垃圾信息。

  5.手机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助长虚荣心理,增加家庭负担

  许多大学生出于对时尚的追求和彼此间的攀比心理,比较注重手机的品牌和购买价格,调查显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等四款知名品牌手机占据了大学生78.4%的消费份额,手机购买价格在1500元以上的有36.1%,1000-1500元之间的有34.2%,500-1000元之间的有22.9%,500元以下的只有6.8%。国产手机因为样子不好、价格不高、功能不全、拿出去怕被同学笑话等原因在学生中几乎无人问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攀比消费,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虚荣心理和错误的消费观念,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3]。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赋予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内容。新形式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对手机媒体这一“双刃剑”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应对手机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构建管理、引导机制,减少大学生因为使用手机引发的消极影响,主动占领这一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载体、新平台,探索新模式,努力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理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手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调查中发现,72.1%的大学生对“过度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这一观点持认同态度,说明许多大学生其实知道过度地使用手机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30.4%同学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有81.9%的学生对学校加强管理与引导方面充满期待。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理念,是出于当代大学生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使用手机的道德意识,强化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教育,倡导合理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消除攀比消费心理,摆脱虚荣作祟,养成健康、合理、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2.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高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例如中宣部、团中央等单位曾经举办的“‘感动’——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等倡导文明使用手机的活动[4],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3.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

  学校为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性、教学效果的成效性,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手机的使用。例如为杜绝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考场,并加大对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从制度上保障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同时,为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在教室、食堂等人员集中的海报栏开展“不将手机带入课堂”、“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倡议活动,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面对手机文化的消极影响,思政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主动占领这一日趋重要的信息传播阵地,努力将手机使用平台构建成为高校思政工作新载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新的内涵。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通过手机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用学校建成的手机短信平台开展针对性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短信平台,并尝试地开始利用短信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有78%的大学生收到过学校短信平台发送的短信。面对这一新型的交流渠道,有63.1%的学生持欢迎态度,只有6.9%的同学表示反对。思政工作者可以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学习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利用短信平台的互动功能,通过专项主题教育与主题宣传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人生规划引导等工作,充分发挥新平台的新作用、新功能。

  5.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从源头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治理

  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5],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严查流入大学生手机的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加强对垃圾信息的治理。学校应建立校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发现不良信息,尤其是破坏安定团结、低俗不健康等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垃圾信息,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删除,并通过政府部门追查源头,予以治理。同时,学校应对运营商肆无忌惮的业务推广活动加以限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