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内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大抵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他认为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教育他们时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能将其天性禁锢与扼杀,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摧残他们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根据儿童的性情和发展特点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诗”
他认为“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滞于音节。”,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还可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闷,使他们开朗活泼,并能适度表达情感。王守仁创造的“歌诗”,是一种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活动。“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从仪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审其节调”,一方面要“心气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荡、不胆怯中认真学习歌诗,领会其内容,依照其韵律,体会其感情,“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歌诗有旋律和节奏,儿童喜欢学,愿意参与,还能有美的享受[5]。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论语》中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的完成,成为了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受教者不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更是达到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方面修养的锻炼,从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给王守仁开展教学内容的启发。
(二)“读书”
他认为“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通过读书,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知识,还可以“存心宣志”,是儿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读书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儿童阅读教学,但古人侧重于“讽诵”(背诵),穿插以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批评,目的在于“导其志意”,“调理性情”,发挥“讽诵”。
[6]儿童的早期阅读不可忽视,幼儿可以从阅读中发现很多新知。
(三)“习礼”
他认为“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学习礼仪来教育儿童,是他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还能在学习礼仪动作的同时“动荡血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习礼”同样是很有组织的活动,也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实矣[7]”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又从明朝的封建礼节出发,从小就培养儿童的礼貌和礼节,发展其社会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当代高度发展的社会,懂得礼貌和礼节是为人处事的的原则。礼貌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注重儿童礼貌礼节的养成,这就要端正态度,讲究仪节,培养从容儒雅的礼貌习惯,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考德”
王守仁认为还应有考德这门课程,并在《教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8]”这四大方面的问题,大致就是“考德”的内容,从“爱亲敬长”的实践,到在“街街步趋”的表现,直至“一应言行心术”,都在考核内容之列。可见得阳明先生是非常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德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生动性、趣味性、实效性的范例。他关于儿童德育的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们克服当今德育重说教、重灌输、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启示。
二、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很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督”、“责”、“罚”的教育方法,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他对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顺应儿童性情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诱导讽教学方法
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教育影响深远,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鉴、总结和完善,利用“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开展了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使儿童在接受知识时不感到乏味,乐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体教学和比赛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可以说书院里天天有“歌诗”,半个月里,人人要参加,带有表演性质的集体歌诗活动,集体活动孩子最愿意参加,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9]”,通过集体表演,互相观摩,互相竞赛,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修身养性。
(二)授课“贵精熟”
在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儿童就开始做家庭作业,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产生厌恶心理,太多的学习内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导致部分自信的丧失,从而导致厌学。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钱就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在儿童之力能达到的范围内施教,他以种树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浇水,便浸坏它了”。教导儿童如种树,水就好比知识,只能随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给予适量的“水”,否则,给儿童带来过多的压力,会把学习兴趣抹杀。因此他在指导儿童读书时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就是说授书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内容要在儿童能接受的范围之内,[10]还要给儿童的大脑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他们就会将学习当城市中快乐的事,在得到指示后会有成就感,能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课程的安排顺序
王守仁在《教约》中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11]”。课程共五节,上午习礼放在诵书背书之后,可使学生在疲乏后动荡血脉,舒展筋骨。下午,在诵书讲书后,又在悠扬的歌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可是学生乐习不倦。从这种教学内容顺顺的安排来看,王守仁力求学生兴趣与学业负担之间的平衡,并且做到学习的动静搭配、体脑交叉,具有科学性。在当代的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这一点,做到合理、科学的安排幼儿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现代教育者借鉴。
王守仁提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开展多种教育教学内容对今天的教实践活动仍有其指导及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推敲、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儿童教育思想为我们现代学前教育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