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今的散文大家和作品,享誉很高。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涌现了一批专事散文的作家,一些学者、 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也跻身其中,众多的大学生也喜爱读写散文。“‘五四’以来 的中国散文史,无疑是继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散文这一座座峰峦之后的又一个高 峰。它最为重大的意义是企图号召整个民族,彻底地走向人性的解放,树立科学和民主、平 等和自由的现代文明观念。多少散文家都通过自己洋溢着独特个性的笔角,在不同的领域之 内,从种种不同的视角,程度不等地完成着这个神圣的使命。”(林非《傅德岷主编〈中国现 代散文发展史〉序》)
1998年6月,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认为:我国当代散文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发表、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它们坚持对人生的始终关怀,坚持文学应该有益于人 心世道,应该净化、美化和慧化人心,艺术上坚持众美并具、雅俗共赏的原则,成为色、香、 味俱全的文化品位的精神食粮。同时,当代散文也面临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如今的读者对各 类散文家及其作品褒贬不一,文坛上存在多种声音,表明散文创作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 更好”。散文作者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散文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关注社会人生,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打动读者。散文属于高雅的精神产品,在经济大潮的冲 击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对抗“商品”的精神。散文的开放是精神的开放、境界的开放,对于境界的把握,应比读者高出一个层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散文创作必须讲究 风格和形式,没有风格的写作最终会失去创作的个性。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没有理论 的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 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名家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 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 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 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 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 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 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 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 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 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 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 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 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 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 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 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 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 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 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 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 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 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 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 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 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 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 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 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 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 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 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 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 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 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 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 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 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 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 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 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 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 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 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 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 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 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 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 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 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 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 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 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 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 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 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 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 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 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 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 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 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 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 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 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 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 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 格。
(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 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 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 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 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 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 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 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 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 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 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 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 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第二节 散文的写作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 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 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 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 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 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 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 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 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 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 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 熟能生巧。
第三节 散文写作的模式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语言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
1998年6月,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认为:我国当代散文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发表、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它们坚持对人生的始终关怀,坚持文学应该有益于人 心世道,应该净化、美化和慧化人心,艺术上坚持众美并具、雅俗共赏的原则,成为色、香、 味俱全的文化品位的精神食粮。同时,当代散文也面临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如今的读者对各 类散文家及其作品褒贬不一,文坛上存在多种声音,表明散文创作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 更好”。散文作者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散文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关注社会人生,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打动读者。散文属于高雅的精神产品,在经济大潮的冲 击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对抗“商品”的精神。散文的开放是精神的开放、境界的开放,对于境界的把握,应比读者高出一个层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散文创作必须讲究 风格和形式,没有风格的写作最终会失去创作的个性。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没有理论 的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 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名家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 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 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 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 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 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 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 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 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 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 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 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 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 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 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 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 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 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 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 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 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 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 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 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 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 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 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 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 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 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 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 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 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 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 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 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 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 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 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 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 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 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 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 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 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 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 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 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 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 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 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 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 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 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 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 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 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 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 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 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 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 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 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 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 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 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 格。
(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 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 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 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 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 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 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 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 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 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 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 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 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第二节 散文的写作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 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 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 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 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 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 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 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 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 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 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 熟能生巧。
第三节 散文写作的模式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语言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
参考资料: http://www.backbird.com/printpage.asp?BoardID=30&ID=243213
展开全部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即材料散,形式多异、但是主题是明确的,,,,形散而神不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形散神聚!!!!也就是形散神不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