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传奇人生(一)—少女时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生时代在教科书上读过很多李清照的诗词,那时候不懂,只听语文老师不住地夸赞易安的诗词如何绝妙,如何旋律优美,音调和谐,通俗而不失典雅,既锤炼又清新自然。即使懵懂的我们也能体会到语文老师对这个生活在一千年前的易安居士的超然才华的崇拜之情。渐渐的,我们终于能从心底认可,这个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奇女子果真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博学多才,实至名归,着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十分迷惑,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做人杰的豪迈,到底哪一个才是易安居士的真性情?到底哪一句才能更贴合她的人生经历?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只是通过诗词去揣摩她的寸骨柔肠,摆脱一切在认知中干扰的既有思维,走进千年前李清照的真实生活,去了解她的人生经历,才蓦然发现,这是一个何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绝非一词两语能道尽。所以,不管是欢快、闲适、悲凉还是豪迈,甚至是俏皮、灵动、凄惨都是李清照多面人生中的一面。
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显露出了不凡的气质,卓绝的才华。在那个传统封建社会,一般大户人家的女子都是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草弄花,专心女工。庆幸李清照非是如此这般,这应该得益于她的家庭环境。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北宋齐州章丘的一个书香之家,今天的山东章丘。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他的才华为苏轼所认可,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是北宋的进士,当过太学录、太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高官,他为官清正廉明,性格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宋仁宗时科举状元、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的王龚辰之女,出身名门,世代书香。从先天条件来说,首先李清照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就后天的家庭条件氛围而言,第一,李清虚悄照家藏书甚厚,资源丰富;其次,李父李母都是饱读诗书气自华的人,言传身教,无时不刻影响着李清照。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得以自由生长。她的早期生活是多姿多彩、绚丽灿烂、自由而美好的,可以从她早期的作品窥见一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夏日荷花别样红的傍晚,李清照跟一群小伙伴们相约湖上泛舟。大家兴致极佳,喝着小酒,结果晕乎乎的不小心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众人争着谁能先出去,许多船一齐迸进,结果哗啦啦惊到了一群白鹭……即使当代人,也难有这样的有趣经历。夕阳西下的晚霞、美丽的荷花、醇香的美酒、绯红的脸庞、爽朗的笑声,李清照寥寥几十个字将一幅生机勃勃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文笔朴素、清丽优雅,她才情卓著、妙笔生花,我们更看到了一个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贪玩活泼的本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晨时分,后花园里,露水还未干透。荡完秋千,满身是汗,慵懒的神态。突然自己的心上人走入园来,怕被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直接穿着袜子往闺房跑去,头上的金钗也跑丢了。羞羞答答,走到门口,装着嗅青梅,偷偷看了一眼那可心的人儿。李清照简单的笔触,将小女儿初次萌动爱情的状态写的细穗橘微别致,真实生动。李清照心思细腻,能感知细微的事物,猜誉团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到的微妙情感。
如果我们仅仅以为在优渥生活条件下的李清照只会写写这些欢快的生活、细微的情感和绚丽的景色,那么,又错了。
李清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下,不光是练就了深厚的文学修养,超然的学识境界,更培养了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
唐朝的诗人元结,写过一篇文章《大唐中兴颂》,“安史之乱”结束后,国家经过休养生息,大唐迎来中兴,元结乘兴写下这篇文章,颂扬大唐的中兴。北宋年间,苏轼的门生张耒写了一篇《浯溪中兴颂》来应和元结的诗,紧接着当下的很多文人争相和诗。这种政治题材的诗作往往是士大夫们所热衷的,不想李清照连写两篇文章应和张耒,且立意不凡。
“何为出战褶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李清照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并借古讽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日下的担忧。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能有这样的卓绝的见地、这样高超的眼界,世所罕见,这也是李清照不平凡的原因。就连文学大家朱熹都表示惊叹:“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已经表现出了不凡的卓绝才情,深厚的文学底蕴,惊人的政治见识和眼界,她是上帝的宠儿,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然而,命运的航向是个人所无法驾驭的,但即使往后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当初的美好依然是心中最明净的存在……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十分迷惑,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做人杰的豪迈,到底哪一个才是易安居士的真性情?到底哪一句才能更贴合她的人生经历?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只是通过诗词去揣摩她的寸骨柔肠,摆脱一切在认知中干扰的既有思维,走进千年前李清照的真实生活,去了解她的人生经历,才蓦然发现,这是一个何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绝非一词两语能道尽。所以,不管是欢快、闲适、悲凉还是豪迈,甚至是俏皮、灵动、凄惨都是李清照多面人生中的一面。
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显露出了不凡的气质,卓绝的才华。在那个传统封建社会,一般大户人家的女子都是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草弄花,专心女工。庆幸李清照非是如此这般,这应该得益于她的家庭环境。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北宋齐州章丘的一个书香之家,今天的山东章丘。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他的才华为苏轼所认可,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是北宋的进士,当过太学录、太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高官,他为官清正廉明,性格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宋仁宗时科举状元、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的王龚辰之女,出身名门,世代书香。从先天条件来说,首先李清照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就后天的家庭条件氛围而言,第一,李清虚悄照家藏书甚厚,资源丰富;其次,李父李母都是饱读诗书气自华的人,言传身教,无时不刻影响着李清照。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得以自由生长。她的早期生活是多姿多彩、绚丽灿烂、自由而美好的,可以从她早期的作品窥见一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夏日荷花别样红的傍晚,李清照跟一群小伙伴们相约湖上泛舟。大家兴致极佳,喝着小酒,结果晕乎乎的不小心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众人争着谁能先出去,许多船一齐迸进,结果哗啦啦惊到了一群白鹭……即使当代人,也难有这样的有趣经历。夕阳西下的晚霞、美丽的荷花、醇香的美酒、绯红的脸庞、爽朗的笑声,李清照寥寥几十个字将一幅生机勃勃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文笔朴素、清丽优雅,她才情卓著、妙笔生花,我们更看到了一个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贪玩活泼的本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晨时分,后花园里,露水还未干透。荡完秋千,满身是汗,慵懒的神态。突然自己的心上人走入园来,怕被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直接穿着袜子往闺房跑去,头上的金钗也跑丢了。羞羞答答,走到门口,装着嗅青梅,偷偷看了一眼那可心的人儿。李清照简单的笔触,将小女儿初次萌动爱情的状态写的细穗橘微别致,真实生动。李清照心思细腻,能感知细微的事物,猜誉团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到的微妙情感。
如果我们仅仅以为在优渥生活条件下的李清照只会写写这些欢快的生活、细微的情感和绚丽的景色,那么,又错了。
李清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下,不光是练就了深厚的文学修养,超然的学识境界,更培养了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
唐朝的诗人元结,写过一篇文章《大唐中兴颂》,“安史之乱”结束后,国家经过休养生息,大唐迎来中兴,元结乘兴写下这篇文章,颂扬大唐的中兴。北宋年间,苏轼的门生张耒写了一篇《浯溪中兴颂》来应和元结的诗,紧接着当下的很多文人争相和诗。这种政治题材的诗作往往是士大夫们所热衷的,不想李清照连写两篇文章应和张耒,且立意不凡。
“何为出战褶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李清照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并借古讽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日下的担忧。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能有这样的卓绝的见地、这样高超的眼界,世所罕见,这也是李清照不平凡的原因。就连文学大家朱熹都表示惊叹:“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已经表现出了不凡的卓绝才情,深厚的文学底蕴,惊人的政治见识和眼界,她是上帝的宠儿,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然而,命运的航向是个人所无法驾驭的,但即使往后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当初的美好依然是心中最明净的存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