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内心的冲突是造他人生悲剧的原因吗?
由人与人的冲突所标志的善与恶、好与坏的矛盾是当代历史电视剧中最常见的矛盾,好与善所遭受的挫折成为电视剧中悲情的主要来源。那么《长安十二时辰》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内心的冲突是造他人生悲剧的原因吗?
一,张小敬内心的冲突
对这样一个以狠、毒、辣、拗、绝而闻名的五尊阎罗,显然无法用简单的善恶作出定义,一个游离于善恶之间的独行侠,又有谁知道他残忍毒辣背后的赤诚与大义?更何况在短短的24小时之内,作为毒杀上司的死囚,张小敬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巨大的偏见与恶意,导致他在拯救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仇敌与不明真相之人的追捕与攻击。荒谬的是,他人口中的正义,恰恰是张小敬正在做的———守护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人。不明真相者的误解与知情者的有意陷害,再加上皇权遭受侮辱后的雷霆震怒足以将张小敬推上必死之路,而正是这样惨烈而悲壮的死法,才能将小说的悲剧色彩推到极致。可是却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是设定了政治投机者元载的临时倒戈,通过外力介入的方式,将张小敬从罪恶滔天的“蚍蜉同党”变成了拯救长安的“大英雄”。
二,张小敬内心的人生悲剧
一般来说,这样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宣告了道德伦理的最终胜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说悲剧意识的消解,可是电视剧最后的那一滴泪,却在短暂的消解之后将悲剧色彩推向了极致———“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赤诚而又渺小孤寂的张小敬,站在城墙之上俯瞰为自己所救、却又仿佛和自己毫无关联的长安城,明明无所依恃却又偏偏决意向前,泪水中所包含的又何止是简单的心灵之悲。在某种程度上,马伯庸的意图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以张小敬为代表的小人物的悲剧性,更重要的,是想用人物悲剧色彩背后的崇高的道德感与坚定的信念感,观照当代消费语境下普遍存在的没有方向感与精神感的生存状态。在灭顶的灾难面前,作为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永恒渺小的小人物,我们该以何种精神面貌去面对,是听之任之、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审判,还是百折不挠、决意在可怖的命运面前抗争到最后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