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6-0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曹魏时期陈群提出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黄初元年(220年)颁布。此制至西晋逐渐完备,南北朝时期又有所变化。在九品中正制下,各州郡分别推荐大中正和小中正,然后将人才分为九等,最后由中央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实行后,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但此制度也逐渐被世族门阀所利用,使得选官制度在晋朝以后逐渐走向衰败。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历史上被一直采用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指为了选拔政治人才,将官员分为九品等级,并由中央政府颁布品级,同时设立大小中正以选用人才。然而,在实际实施中,由于士族门阀的干预,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导致选人才的公正性受到影响。直到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并推行了科举制,使得选拔政治人才更加公平、公正。九品中正制的提出和实施也得到了曹魏政治家荀攸和司马懿的支持。陈群本人是曹魏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太常、尚书等职务。九品中正制确立后,各郡县的主要长官都必须由德才兼备者担任,各郡官员不再由地方推荐,而是由朝廷直接任命。 这种做法有利于抑制士族势力的膨胀,防止他们操纵选举。同时,它又是一种选官制度,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品评,来确定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等级身份。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等,但它并不能解决问题。首先,由于等级差别太大,即使是同一种人也会有不同的品第。其次,九品中正所依据的标准只能是品第和出身(即血统),而不能包括才学或道德修养等其他因素。 这种做法既不能使社会各阶层各安其位,又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特点:九品中正制是在西晋时期确立的一种选官制度,它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是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一大特点。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是以家世作为主要标准,这一制度实际上把察举制度中的“贤”这一标准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影响: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愿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