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10-15 · TA获得超过947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3.1万
展开全部
勾践

勾践继位之前,是越国的太子,而王父允常已老,国家的权力控制在少数几名大臣手中。石买等人利用允常的错误,发动了宫廷之变。勾践挫败了石买之谋,得以继位为王。

已闻允常死的吴国大军,开始趁机伐越。面对强大的吴军,勾践以“死士自刎”之计,大败吴军。

外患暂除,勾践始行富国强兵之道。在文种、范蠡等臣的密助下,越国国力刚有所增强,却得知吴王夫差发誓要为其祖复仇!为先发制人,勾践发兵攻打吴国,在夫椒之地,被吴军所败。夫差趁机发动了灭越之战。勾践想方设法,更以请求入吴为奴的自我牺牲之法,化解了吴王刻骨之恨,同意让越国成为吴的臣服之国。伍子胥多次设计,要杀掉已在姑苏为奴养马的勾践。勾践在高度危险与艰难的生存困境中,以不可思议的内心力量,达到了人类所不可逾越的生命极限,终于逃出死亡之地。

勾践回归后,越国已是破落小国。他内心里早已熄灭的复仇之火又隐隐而燃。他无法忘记当初立下的“中兴越国”的宏愿!文种献“七术”,被勾践采纳,他开始实现一个那时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强越灭吴!

勾践开始“卧薪尝胆”!他一面与监越使斗智周旋、瞒天过海,一面开始让子民繁衍生息,实施一系列的奖生吊死、免税养民之策。“十年生聚”,越国的人口竟翻了两番。

面对吴国,勾践按既定的“七术”之策,运筹帷幄,以“美人”、“耗吴国力”、“离间”等一系列奇谋大计,不仅迷惑了夫差,更使夫差与伍子胥反目成仇。

当夫差率兵北上争霸时,勾践挥师攻入吴国王城,灭掉吴师,逼羞愧难当的夫差自尽。

自公元前490年勾践为奴后归越,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勾践只用了短短的十七年时间。他创造了韬光养晦、人才强国的历史典范。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卧薪尝胆”精神,更是千古传诵!然而,至阴至柔至阳至刚的勾践也有其历史局限,灭吴后,曾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离他而去,耿直而一心为国操劳的名臣文种也被他赐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悲剧再一次在他身上重演。更为可悲的是,他几乎重蹈了对手夫差的老路,为北进中原,他放弃了得以浴火重生的越地,伐木为槎,浮海而迁都今山东琅王牙,六年后,他病死于北方。

文种

文种原为楚人,他受楚王指派,出任使者入越都时,正值越国宫廷动荡,楚越交好的盟约危在旦夕!文种以超常的智慧与沉实的外交风格,稳住了处于摇摆状态的老越王允常,却因阴谋,他被卷入越国的宫廷之变中,险些被害!

文种找来朋友范蠡,助勾践平息了宫廷内乱,文种获救,并被勾践拜为上大夫。从此文种成为传颂千古的谋臣、干臣和铁骨铮铮的谏臣。

一开始,文种的治国理想是见缝插针,争取短暂的和平建设之期。因为他深知,战争是要靠殷实的“家底”来支撑的。当他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文种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

文种再次被下大狱,这位忠耿的大夫竟以绝食之法而迫使勾践见他。此时,越军战败,他不顾个人性命及形势险恶,自请为说客,又深陷囹圄!

越王入吴为奴后,文种受勾践重托而以相国身份守国。文种一面与民生息、疗补战争创痕;一面积极游说吴臣,力救身囚吴地的越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勾践归国后,文种谋划出惊世的“灭吴七术”献与朝廷。为国家大计的顺利实施,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斗智斗策,以非凡的舌辩之功,赢得了夫差对越王的信任和放心,更为越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结果。

范蠡

楚人范蠡少时确定的人生目标是:远游、击剑、赏美。所以自诩为浪士狂人。

因被卷入越宫之争的好友文种当作救兵,范蠡来到越国,他在救文种的同时,顺手也解了越宫之危。他的癫狂和放浪,与春秋之期的君子之风格格难入。因而,差些与越王勾践失之交臂。经文种提醒,勾践以大诚而礼遇范蠡,他才答应出仕入将,以军师身份而为越国训练出了一支剽悍善战的陆战雄师———陵师。

范蠡遇事讲究迂回和放开。勾践发动先发制人的伐吴之战,范蠡明知此战必败,他虽也劝越王,但劝不动时,便放弃了,而是早早地修好了秘道!后来勾践果真被困,他从秘道救出了频临危亡的勾践,为了保存五千越军,他更是不顾个人的身家性命,以微弱兵力,自正面杀入吴军大阵……

勾践入吴为奴时,范蠡甘愿随勾践入吴,一同为奴,受尽屈辱。吴王夫差以功名而诱他,遭范蠡拒绝。当勾践遭伍子胥设计陷害时,范蠡更是以身试刃而挫败伍子胥之谋。到此时,勾践已不再将范蠡视作一名忠心之臣,而是知己,是超越于王道的“贤弟”亲人。

归越后,范蠡得遇红颜西施,但他的爱情却和“灭吴七术”中的“美人计”产生了冲突,在关乎国家和美人的大是非前,范蠡忍痛而选择了前者。到此时,范蠡与初入越时的理想相比,已经相去甚远。无形之中,他已与勾践一样,将沉重的国家理念扛在心口,而将至情至美的爱抛掉。范蠡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国家存亡的腥风血雨,迅速湮没了他的痛苦。他成功地说服并训练了西施,又将西施之美炒作到极致,从而为西施获夫差的恩宠铺平道路。

很难说明白,范蠡是因付出后猛醒,还是猛醒后付出?抑或是国家征逐之功成后,他才回首舔疗“伤口”,可曾经的伤口已硬如疤茧,他无法疗救。所以历史上的范蠡离勾践而遁后,改名换姓,并且再也不涉足权力。他改名的目的不是担心勾践的追杀或寻访,而是再也无法回眸自己的历史……

西施

西施出自越国的苎萝村,灵气、美丽的她因家境贫寒,被迫进石买府为奴。是范蠡自石买手中救了西施,当她欲投靠范蠡时,范蠡已随大王去吴为奴。她在盼望与思念恩人中长大,并暗生情愫。

范蠡归国后,西施却又悄悄地离开了范府。面对着寻访而至的范蠡,西施终于不可遏止地倾诉了她的思念之情,大胆地向梦中情郎表达了爱。

西施被选为秀女而入教习馆学习。她被几名大臣评定为最有希望俘获夫差之心的第一号美女。在文种的力谏下,越王勾践不得不命范蠡亲自去训练西施。当西施得知她所学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范蠡时,她几乎崩溃!在范蠡的劝导下,西施不得不认命,成为“灭吴”大策下的牺牲品。

凭着灵性与美貌,西施终得夫差的宠爱,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然而,深陷吴宫中的西施更要承受无可诉说的痛苦。因为她所面对的吴王,心雄万夫、体贴入微、柔情似水,是个有情有义的英雄。西施曾发誓,她对范蠡的爱至死不渝!而夫差呢……西施就这样被煎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更何况她还必须做出几件损害夫差的事,甚至送他上断头台……

这是一个有苦说不出的女人,更是一个一直想说真话、做真事,却偏偏必须说假话做假事的女人。她在吴宫苦熬,撕裂、伤心欲绝却又被宠爱得令“三千粉黛无颜色”;她快乐、高傲,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而唯一得不到的便是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这种尊严唯有夫差一个人可以给她,但西施却万不能接受。因为她一旦得到,那她便成为一名叛国者!

夫差

夫差一直被其祖以及许多王公贵族们视为愚而不仁之辈,而夫差偏偏是独特的,他特立独行,情义并重。

在太子位之争中,夫差突然显示出他雄睨天下、果断厉行的王者之气,被伍子胥所相中,从而由太子而嗣位为王。他上台后的第一件要事便是为其祖复仇。只经夫椒一战,便消灭了越军的主力。吴军本可彻底摧毁越国,夫差却因念着曾为太子妃的越姬之情义,放过勾践不杀,将越收为臣服之国!

夫差之所以饶勾践不死,还由于他的英雄主义在作怪。他虽然视勾践为对手,但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擒纵自如的敌人。所以他违拂了恩臣伍子胥的力谏,将极其危险的勾践放在眼皮底下为奴。他要以心力彻底征服勾践,从而为吴国北进争霸而打下基础。

在与勾践的心力较量中,虽然被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输家,那只能说夫差犯了经验主义以及受当时历史局限的错误。在他看来,他已用大仁之心感化了勾践。即使勾践有不仁之心,夫差也可以再次轻而易举地征服他。所以他不顾伍子胥以及众多大臣的死谏,纵勾践归国,后来甚至陆续发还了吴军所占领的越国的战略要地。他要让这个被他征服的只知耕种的越国,成为他争当霸主的后方基地。

不能说夫差对勾践只一味放纵,他也有足够的警觉。夫差亲自培养了勾践的仇敌寄翼为监越使,后来又令公孙雄驻军越国。他本以为越国皆在掌控之中,所以他放心地挥师北上。

夫差赐死伍子胥是个悲剧,但不能让夫差负全部责任。伍子胥虽然洞察了勾践的野心,但伍子胥却把吴国的作为全部局限在灭掉越国上,作为一代雄主的夫差不可能也不愿意吴国所能做的仅仅是这一件事。他们矛盾的焦点虽然是伍子胥的固执,但根源却来自双方战略观点的歧见。

夫差亲手葬送了吴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却不可忽视,他太看重军事的力量,这是许多历史英雄的通病。当勾践亲率复仇之师灭吴时,越军与吴军相比,仍旧要弱得多。越军之所以能打赢,全因为吴国的综合国力已被越国先行摧毁。

伍子胥

因其父遭楚平王加害,楚国人伍子胥矢志复仇,投往吴国,使吴国强盛后,他率军打进自己的母国,攻下楚国的国都———郢。

吴越之争开始时,伍子胥已经是吴国的三代老臣,治政、治军的经验相当丰富,是春秋末驰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勾践为越王后,伍子胥改变了原先“南服越人”的既定国策,改为“南灭越国”。通过观察与实践,伍子胥认为:勾践不除,吴无宁日!所以伍子胥再三逼夫差除掉勾践。

伍子胥凭他的职位以及在吴廷中的影响力,竟多番除勾践而不得,便冒险往前走了一小步,即压下了北进的国策。正是这一小步,才注定了他的悲剧,以三代老臣、相国之尊,无实罪而遭夫差赐死。

伍子胥之死是悲壮的,他为吴国可谓殚精竭虑,几乎到了寝食不安的地步,但作为政治家,伍子胥也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首先,他低估了夫差北进中原的勃勃雄心;其次,他更高看了自己在吴廷的影响力。他想力挽狂澜,却不明白,一只积蓄了巨大能量的铁拳必须要砸出去!假如夫差战胜越国后,伍子胥紧促其北进,那“吴越之争”历史便有可能改写。

!

勾践杀文种是不争的事实。《史记》中说,范蠡离开后,从齐国给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收到信后,称病不朝。有人进谗言说文种作乱,越王给文种赐剑说:“你交给我七种讨伐吴国的计谋,我用了其中三样就打败吴国,还有四种在你那里,你为我到先王那里试用这些计谋吧。”文种便自杀了。

不过,其实杀功臣的事实历朝历代都不能避免的,不管是因为什么而杀。吴国杀了伍子胥;越国杀了文种;后来秦国用商鞅之法国富兵强,可商鞅还不时被施以车裂之刑;汉初杀韩信,诛彭越; 三国 时,曹操晚年也杀了不少助他打江山的谋士; 唐朝 好像没有;宋代杯酒释兵权,要不是石守信聪明,乖乖交出兵权,也难逃一死; 元朝 窝阔台设计害死拖雷;明代杀常遇春,禁明教;清代多尔衮死了顺治还要剖棺锉尸,废封号,黜宗室。其实君王怕的不只是臣子谋反,更怕臣子有谋反的能力。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在为这些屈死的臣子惋惜,伴君如伴虎啊。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初读《勾践灭吴》,感觉勾践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仁君。能生活在越国,那是万世修来的福分。请看,课文为我们展示的仁慈的爱民如子的君主形象:对百姓多么的关心——“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对人才多么的尊重——“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对后代多么的爱护——“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对自己的要求又是多么的严格——“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如果百姓不幸亡故,则“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注意“哭泣”,一国君主能为一般百姓的死而伤心流泪,这需要一副怎样的仁慈心肠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姓感激涕零了,于是决心以生命相报:“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百姓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战,为勾践雪耻报仇。得人心者得天下,于是“遂灭吴”。这就是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仁爱的力量是神奇而伟大的。

不仅越国百姓感受到了勾践仁爱的阳光的照射,就连敌国领袖夫差、伯噽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请看《东周列国志》八十回记载:伯噽对勾践的由衷赞美——“大王以仁者之心,赦仁者(指勾践)之过。”夫差对勾践的由衷赞美——“仁哉勾践也!”夫差对勾践的再一次由衷赞美——“越王仁德之人,焉可久辱!”夫差和伯噽为什么异口同声高度评价勾践为“仁者”呢?不就是因为勾践是他们最大的金银供应商最大的美女供应商最大的美言供应商吗?投其所好,施其所求。勾践深谙此道。即便如此,身处敌国为夫差马前卒的勾践,还是如履薄冰。虽整日蓬头垢面,恭顺异常,从不流露出一丝怨色一句怨言,但仍不免有杀身之虞。在洞若观火的精明的伍子婿精辟地分析下,夫差曾一度动摇,有杀勾践之意。但勾践演出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尝便示爱”小品,惊险地挽回了危局,并成了他返国雪耻的转折点。伯噽向勾践提供了夫差患病的信息,勾践急忙去探望。待夫差方便完后,勾践揭开便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谎称自己颇懂医术,尝便的感觉“味苦且酸”说明毒气已出,然后欣欣然预言大王的病不久就会痊愈。夫差大为感动,脱口而出:“仁哉勾践也!”勾践真是一个天才演员!他从未经过表演培训,但他的表演天衣无缝,欺骗了所有的眼睛。勾践真是一个千古忍者!他把强烈的仇恨紧锁内心,把刻骨的恨包装成深切的爱卑恭地捧到夫差面前,让夫差心灵震动,从而动了恻隐之心。勾践的表演天赋,使我们对他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他既然能在夫差面前作精彩表演,为什么不能在百姓面前作精彩表演?“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哭泣”是真情流露,还是“仁爱”表演?颇令人怀疑。“必”就是“一定要”,“一定要”是一种理智行为。既然“哭泣”都被理智控制,那么真情能有几分?这使我们想起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那说来便来说去就去的眼泪和笑声。

勾践的演出暴露了他狐狸的尾巴。但他的真面目的充分暴露还是在他灭吴后杀文种的丑恶事件之中。文种——越国灭吴的第一功臣!没有文种求和于吴,勾践早已横尸会稽山上;没有文种贿赂之策,伯噽怎会在吴王面前巧言令色多次为勾践美言开脱;没有文种美人计,夫差怎会沉溺于西施美色之中,淡忘了杀父之仇;没有文种的生育政策,越国怎会人丁兴旺;没有文种的还谷之谋,吴国怎会突然闹饥荒;没有文种的调虎离山之智,勾践哪有机会偷袭空虚的吴国。在一系列的兴越灭吴的计划实施中,文种忠诚可鉴,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他的忠诚度和智慧量都可比孔明、张良。但他与孔明、张良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刘备托孤给孔明,孔明最后实际成了刘氏政权的掌门人;张良虽然不幸碰上了个无赖的主子,但仍然得了一个留侯的名分。而文种得到了什么?请看《东周列国志》八十三回记载:“勾践不行灭吴之赏,无尺土寸地分授,与旧臣疏远,相见益稀。”文种没有得到一寸土地,得到的却是日益冷漠的疏远。如果仅仅是这样的结局,也还不算太坏。文种万没料到最后竟得到了一把夫差当年杀伍子婿的“属镂”剑!而且居然是勾践亲自送来的!刘邦杀韩信是吕后所为,刘邦有所顾忌,何况韩信已有谋反之心。

而勾践则是亲自登门示以威胁之语,赐以自裁之剑。这就是勾践给他竭智尽力忠诚服务了二十余年的功臣的丰厚报酬!文种有谋反之心吗?没有,连一点蛛丝马迹也找不到!那勾践为什么要杀他?《东周列国志》八十三回道出了缘由: “越王素知文种之才能,以为灭吴之后,无所用之,恐其一旦为乱,无人可制,欲除之,又无其名。”文种的杀身之祸是源于帮助勾践的过程中显示的智慧,这种智慧已经构成了对勾践的潜在威胁。勾践只是害怕他可能作乱,故而杀之。帮了勾践却害了自己,这不是《农夫与蛇》的中国版本吗?文种真是死得无辜,死得不值啊!客观地看,文种的智慧还是有缺陷的,他未能及早地识破勾践的为人。这种缺陷又是他对勾践的忠诚和信任造成的。最先识破勾践的是阅历丰富的伍子婿,但伍子婿太耿介,没人听他的。其次是夫差,夫差自刎前曾心存一线求和希望:“夫差作书,系于矢上,射入越军。军人拾取呈上,种蠡二人同启,视其词曰:‘吾闻“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大夫何不存吴一线,以自为余地?”吴灭后,越吴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越国内部君臣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了。夫差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以点醒文种和范蠡二人。范蠡被点醒了,文种始终还在梦中。

范蠡毕竟与勾践夫妇在吴国阖闾墓旁的破石屋里共同生活了三年,朝夕相处,静观默察,多了一份宝贵的经历。最终使范蠡毅然决然离开勾践的是一次偶然的歌舞事件,一名乐师作《伐吴》曲子,其歌词赞美了良臣谋士的功绩,群臣听了大悦而笑,只有勾践面无喜色。范蠡从这一微妙的表情中洞悉了勾践的内心世界:“越王不欲功归臣下,疑忌之端已见矣!”次日夜晚,便飘然于五湖之上,不知所踪。行前留给文种一封亲笔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文种不信,终食苦果!假如勾践还有点人性,他也可以采取另外一些处理方式。诸如杯酒释兵权、顾问委员会、人大副主任什么的,削去实权,给以荣誉称号。既稳定了政局,又没有违背天理良心。但勾践做不到,杀文种是勾践性格逻辑的必然结果,是他本性决定的,他太残忍,太冷血,太绝情!斩草除根,一了百了,从此可以睡安稳觉。

其实勾践的残忍和狡诈,早在刚继位时就已初露端倪。吴王阖闾趁勾践新立之际,发兵攻打越国。两军交战激烈,吴军阵容严整,如铜墙铁壁。勾践组织了一个三百人的古怪的敢死队,赤膊上阵,把利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齐步走到吴军前集体自杀,口中还念念有词:“愿以死代越王之罪。”这古怪的一幕把吴军士兵所有的眼球都吸引过来了,于是吴军军心涣散,阵脚始乱。这时勾践突发奇兵,大败阖闾。我们虽不知道勾践用什么魔法让三百人心甘情愿地为他献身,但我们知道勾践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

纵观勾践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勾践是一个复杂的没有人性的政治动物,他一生言行的所有指向无不集中到一点——政治。组织敢死队集体自杀——为了胜利;身为夫差马夫受吴人羞辱——为了活命留得青山在;表演尝便小品——为了保命返国;卧薪尝胆——为了雪耻报仇;吊民哭泣如子——为了赢取民心;夫妇亲自耕织——为了进一步赢取民心;贿赂美女金银——为了消磨敌人斗志;杀文种——一以保王位。为达目的,他可以把人格尊严踩在脚下自己来践踏;为达目的,他可以卑躬屈膝厚颜无耻认敌为父;为达目的,他可以昧良心灭天理认友为敌,向忠臣开刀。勾践是何等的阴险、狡诈、残忍!又是何等的复杂难以琢磨!范蠡向他辞职,他“泣下沾衣”;夫差向他求和,他“不忍其言”。他杀伯噽杀得多冠冕堂皇:“吾以报子婿之忠也!”他身处会稽山绝境时封官许愿开空头支票,灭吴后从不兑现。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疑神疑鬼、城府极深又善于伪装!和这样一个政治动物处于同一时代,是那个时代所有政治家的不幸!请看,勾践的所有政治对手不都一个个到下了吗?阖闾、伍子婿、夫差、伯噽、文种……只有一个绝顶聪明的范蠡成了漏网之鱼,飘荡在江湖,再也不敢回越国。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勾践!

是的,勾践成功了。勾践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勾践的成功影响着后来的大大小小以政治谋生的人们,他们把勾践的躯壳涂上了一层金粉加以美化加以膜拜加以鼓噪,于是带有病毒的勾践精神逐渐深入到国人的灵魂和骨髓。目前中国假货的泛滥,信用的流失,追溯一下文化根源,难道勾践没有一点责任?中国加入WTO后,“诚信”问题已凸现在全世界的目光下,信息网络时代和混沌的春秋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谁不遵守世界游戏规则,谁就将被淘汰出局。为了让中国与世界健康地接轨,我们有必要重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杀毒,以确保新生代灵魂不被感染,这样有利于中国在21世纪迅速地崛起为世界经济巨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