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
哺乳动物靠声带振动发声、鸟类靠鸣管是的空气振动发声、多数昆虫靠振动翅膀发声。
从发音原理上来讲,鸟类的发声是气流通过鸣管形成的。那么不同种类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分歧导致了鸣管结构的不同是鸣声鉴别的重要依据。同一种类的鸟类不同性别的鸣声是有差别的,但是实验表明这种差别在于一些叫声通常只会由某种性别产生。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这样的叫声也可以由另一性别发出,这主要取决于对相似结构鸣管运用模式的不同。另外,在幼鸟成熟过程中鸣管的结构性变化也会导致成鸟和幼鸟鸣叫声音的不同。
扩展资料:
动物发声的特殊结构,一般有听觉的动物都具有发声器。动物发声的方法多种多样 , 如果从声音所起的作用来划分 ,有些声音能作为信号,在同种的个体间交往,用以吸引异性、报警、警吓、避开袭击 、求食等,这一类声音具有生物学意义 ;
此外 ,还有另一种声音 ,是在动物体进行其他活动时,伴随而发生的声音,它没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动物听到不同声音并对之作出反应,有赖于声感受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物发声器
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
原理: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他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
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因此,一般的声音总是包含一定的频率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到2万赫兹之间。高于这个范围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万赫兹的声音。鲸和大象则可以产生频率在15到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用量子力学解释便是原子的运动,形成了声波。但这与波粒子等名词没有联系。
扩展资料:
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音
但有一点,无论什么动物,甚至任何东西,只要发出声音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振动。
振动是一切声音的来源。
只是不同的动物振动的位置不同而已,有的依靠声带,有的依靠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