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入门该如何
很多年轻人有心向佛,但和中老年人不同,我个人认为学佛是学习一种哲学观,一种生活观,并不是表象的烧香拜佛,而应该是学习参禅礼佛。请问谁可以指点入门。本人qq23735548...
很多年轻人有心向佛,但和中老年人不同,我个人认为学佛是学习一种哲学观,一种生活观,并不是表象的烧香拜佛,而应该是学习参禅礼佛。 请问谁可以指点入门。本人qq 23735548 欢迎指教
展开
4个回答
2013-10-29
展开全部
禅宗的确是讲直指的,但是如果入门就过于奢求“直指”,反而可能会事与愿违。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你从“不直指”而是讲“次第”的《菩提道次弟广论》学起。那样对学佛而言是要稳妥得多。
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看《六祖坛经》。坛经文字比较浅显,并不难懂,且名言警句多,学起来不会太吃力。市面上坛经的校释书很多,都可以参考,但不要以校释为准,自己体会原文最为宝贵。另外,《坛经》本身分宗宝本、曹溪本和敦煌本等。在看市面上流通的坛经时,也应该对照缮写时代最早的新敦煌本(即敦博本)。以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还可以看看《金刚经》。金刚经在唐以后一直是禅宗“印心”的佛经。非常好。金刚经注释本很多,六祖本身就有一个《金刚经口诀》。若求通俗易懂,可看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若求学术上严谨细致,可看高杨教授的《金刚经新注新译》。两书书店里都有售。
如果对禅学思想史感兴趣,想知道禅宗“直指人心”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又是如何与别的思想体系发生关系,那么可以看看杨曾文教授的《唐五代禅宗史》和《宋元禅宗史》。也可以读读《祖堂集》。书店都有。
如果想看看禅思想与别的思想的碰撞,可以读读《吐蕃僧诤记》或纳珀博士的《藏传佛教中观哲学》。前者在图书馆可以找到,后者现在大书店都有。
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看《六祖坛经》。坛经文字比较浅显,并不难懂,且名言警句多,学起来不会太吃力。市面上坛经的校释书很多,都可以参考,但不要以校释为准,自己体会原文最为宝贵。另外,《坛经》本身分宗宝本、曹溪本和敦煌本等。在看市面上流通的坛经时,也应该对照缮写时代最早的新敦煌本(即敦博本)。以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还可以看看《金刚经》。金刚经在唐以后一直是禅宗“印心”的佛经。非常好。金刚经注释本很多,六祖本身就有一个《金刚经口诀》。若求通俗易懂,可看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若求学术上严谨细致,可看高杨教授的《金刚经新注新译》。两书书店里都有售。
如果对禅学思想史感兴趣,想知道禅宗“直指人心”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又是如何与别的思想体系发生关系,那么可以看看杨曾文教授的《唐五代禅宗史》和《宋元禅宗史》。也可以读读《祖堂集》。书店都有。
如果想看看禅思想与别的思想的碰撞,可以读读《吐蕃僧诤记》或纳珀博士的《藏传佛教中观哲学》。前者在图书馆可以找到,后者现在大书店都有。
2013-10-29
展开全部
感谢楼主的信任,向我求助。以前写的几篇关于禅的文章,仅供参考!略谈“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25日 20:25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间”(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恨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弟子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权限: 公开 有寻有伺对于研修禅定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相是指初禅。但不能以现行来决定他获得有寻有伺(初禅),无寻唯伺(中间禅),或者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一解《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云: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云: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俱法,名有伺。
有寻有伺地也有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地上也有有寻有伺。这样如何分别那,是以离欲否来决定他进入何地。没有离欲的即使是无寻无伺也没有得到定。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这不一定,婴儿有没有欲,因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婴儿没有得到定,不说婴儿离欲。所以说修学禅定不是回到婴儿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里阐述了道家对婴儿状态的向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禅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婴儿状态。
另外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不能说他是无寻无伺。同样看他是否离欲来决定是否得到禅定。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8月01日 08:39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止观禅修 权限: 公开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集论>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师父,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师父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间”(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恨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弟子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权限: 公开 有寻有伺对于研修禅定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相是指初禅。但不能以现行来决定他获得有寻有伺(初禅),无寻唯伺(中间禅),或者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一解《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云: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云: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俱法,名有伺。
有寻有伺地也有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地上也有有寻有伺。这样如何分别那,是以离欲否来决定他进入何地。没有离欲的即使是无寻无伺也没有得到定。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这不一定,婴儿有没有欲,因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婴儿没有得到定,不说婴儿离欲。所以说修学禅定不是回到婴儿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里阐述了道家对婴儿状态的向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禅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婴儿状态。
另外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不能说他是无寻无伺。同样看他是否离欲来决定是否得到禅定。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8月01日 08:39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止观禅修 权限: 公开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集论>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师父,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师父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9
展开全部
很高兴你有如此殊胜的佛缘。不过学佛不一定要参禅。禅讲的是顿悟,不一定适合现代人的根器,当然也不排除极少部分人有上上根。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其实法门无量无边,你可以选择一种比较适合你的。阿弥陀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禅宗是南北朝时期,达摩一苇渡江带到南梁,开创了中土禅宗,达摩祖师是中土禅宗初祖。印度禅宗初祖是当时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一笑,领悟玄旨的弟子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传到达摩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
2、学人初始入门,建议持颂参悟《金刚经》《六祖法宝坛经》《达摩血脉论》,因为《金刚经》是中土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嘱咐用来印心的经典,《六祖法宝坛经》更是修禅的要诀,相传《六祖法宝坛经》结集十分不宜,出世破邪宗,滋扰纷争不断,流传下来都是六祖弟子神会、法海舍身守护的公德,达摩祖师教言的流传便无须多言了。
2、学人初始入门,建议持颂参悟《金刚经》《六祖法宝坛经》《达摩血脉论》,因为《金刚经》是中土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嘱咐用来印心的经典,《六祖法宝坛经》更是修禅的要诀,相传《六祖法宝坛经》结集十分不宜,出世破邪宗,滋扰纷争不断,流传下来都是六祖弟子神会、法海舍身守护的公德,达摩祖师教言的流传便无须多言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