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佳绝处 , 毕竟在鼋头”出自哪里?全诗是什么?
出自:郭沫若的诗《蠡园唱答》
原文:
蠡园唱答
何用垒山庄,蠡园太矫揉。
亭台亡雅趣,彩色逐时流。
无尽藏抛却,人间世所求。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赏析:
文人引用文人的诗句,多用春秋笔法,叙其一点,不述其余。拿到了有利的文字,非但不讲究人家文章的全貌和时代背景,而且还要有意地屏蔽其它。所谓“太湖佳绝处”的赞叹,其实只是拿鼋头渚和诗人当时看来“太矫揉,亡雅趣”的蠡园相比较而言。蠡园的人工假山和五里湖的宽窄水面当然不能与在伸向太湖远处的鼋头渚看到的湖光山色,渔帆点点和春涨水面相比。由此一联,不但说了郭老先生曾经贬低过蠡园人工造园的矫揉雅趣,也反过来证明当时题写鼋头渚的“太湖佳绝处”,只不过是相对蠡园风景而言。
郭作为跳跃式思维的典范,写了前面的唱以后,不知道受到哪里的启发,又觉得不妥。但是身为文学大家,一首五律既出,又没有理由收回。马上再作一首补救,好似开检讨会自我批评一般。两首诗放在一起,一唱一和,一贬一褒,暴露出诗人曲意迎逢的功力。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者文艺经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国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星汉空如此,宁非夙所仇。
三山哪可到,只有酒能留。
适与佳节遇,酩酊归勿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