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帚顶病毒病是怎样检验与检疫的?
2019-07-09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鉴别寄主:
①苋色藜:接种叶,局部坏死,细同心环斑。
②德伯纳烟:接种叶局部坏死斑,或坏死环斑,或褪绿环斑,系统病叶出现多缺刻的,褪绿或坏死线纹。
③烟草品种Xanthi-nc或SamsunNN:低于20°C时,接种叶产生局部坏死或褪绿环斑,但高温通常无症,病斑的类型随环境条件而变(Harrison&Jones,1971b)。冬季多在紧挨接种叶和茎尖的叶片表现系统性多缺刻的,褪绿或坏死线纹。
枯斑寄主:苋色藜。
体外稳定性:
①钝化温度:78~80℃(Harrison,1974)或65~70℃(Imoto et al.,1986)。
②稀释终点:10-2~10-4(Harrison,1974)或10-2~2*10-3(Imoto et al.,1986)。
③体外存活期:1d(20℃)(Harrison,1974)或5~7d(20℃)(Imoto et al.,1986)。
血清学检测:病毒的免疫原性较一般,可能因多数分离物的提纯制剂病毒含量不高,有些病毒制剂还能和兔正常血清反应生成沉淀,因而难于制备出高效价的多抗血清。不过这些抗血清能用于免疫电镜检测(Roberts&Harrison,1979)。单克隆抗体可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鉴定和测试马铃薯的枝条、根、薯块和马铃薯粉痂菌游动孢子中的病毒(Torrance et al.,1993)。用多肽扫描定位外壳蛋白的表面抗原,也能用于免疫电镜检测病毒粒子(Pereira et al.,1994)。
马铃薯帚顶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血清关系极远(Kassanis et al.,1972),与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关系不远(Randles et al.,1976),这两病毒的粒子形态相似,传播方式相似,是由不同种的Plasmodiophoromycete介体传。
电镜观察:在烟草病细胞质中,病毒粒子聚集成束(White et al.,1972),在马铃薯细胞见管状结构(Fraser,1976)。系统侵染的途径,可能是通过薄壁细胞,从细胞到细胞移动的,而不是通过筛管。病毒在马铃薯的植株、根和薯块中分布不均匀。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马铃薯帚顶病毒,可由马铃薯种薯远距离传播,和马铃薯粉痂菌传毒,对马铃薯生产可构成严重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9分,为高危有害生物。国内尚未发生,已列入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南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不列颠群岛,还有中欧和西欧的其他地区,以及产马铃薯的国家,如东欧、日本、秘鲁。苏格兰每年雨季此病便大流行(Cooper&Harrison,1973)。
检疫国家地区:中国、阿根廷、巴拉圭、美国、乌拉圭、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冰岛、摩洛哥、斯洛伐克等欧盟。
应检植物:马铃薯种薯。
检疫措施:因我国将马铃薯列为禁止进口植物,进口时须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许审批,限量进口,并要求附有出口国《检疫证书》,保证不带有此类病毒。入境后须经指定的隔离检疫站进行一年以上生育期检验,确认无病者,交还进口货主,并在隔离条件下繁殖无病毒种苗,才可允许用于生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