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共同敌人是谁?他最后的结局怎样?
诸葛亮北伐战役,是三国时期最具看点,也最值得深思与探讨的话题。
为何弱小的蜀国可以频繁伐魏?强大的魏国却甘愿坐守江山?诸葛亮连年失败为何锲而不舍?街亭之战为何重用马谡?马谡为何违背军令?北伐军为何拿不下小小陈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诸葛亮为何不予采纳?等等等等……关于北伐的热议话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讨论另一个热点——即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共同敌人!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两大人杰,由于其政治理念的差异化,使他们没能走到同一阵营,相反却成了一对宿敌。在汉末乱世大舞台中,为了各自的政治信仰,他们斗智斗勇、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机关算尽,致使关陇地区战火硝烟不断。其彼此恨之入骨,几乎到了有你无我的状态。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对宿敌,这样的一对人杰,竟然会同时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也不知该替这位仁兄感到高兴,还是该替他感到悲哀。——大概应该替他高兴吧!毕竟作为一名军人,能够同时影响到社会上的两大人杰,亦或许是一种军人的荣耀吧!
此人名叫张郃,是汉末三国时期名将。本为冀州河间国鄚县人,早年间就近投靠了冀州军阀韩馥。韩馥投降袁绍后,张郃便作了袁绍集团内大将,名位与高览等人相当。官渡之战期间,由于狗头军师郭图的迫害,为求自保,与高览相约投入了曹营。
加入曹营的张郃如鱼得水,助曹操南征北战、攻城拔寨,功绩累累,曾享封邑四千三百户,在曹魏外姓将领中独占鳌头。亦曾被陈寿列为曹魏五子良将之列,名垂千古,广为后世传颂。
——诸葛亮北伐战役,张郃是最大的对手
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为了体现其与司马懿对垒的精彩,于是将原本属于张郃、曹真等人的事迹,大多以张冠李戴的形式赋予给司马懿。事实上,正史中司马懿正式接管关中军的时间,是第四次北伐期间。前边三次北伐跟他的关系并不大,甚至第四次北伐仍然是以张郃为主要将领。
张郃多次阻击北伐军,屡有胜绩,且多次使诸葛亮无功而返。其中最经典的一战,当属街亭之战。马谡奉命驻守街亭,诸葛亮满以为马谡精通兵法,可以挡住张郃一阵。可结果呢?面对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张郃围而不攻,绝其汲道,仅仅一两天的时间,便大败了马谡军,致使北伐军全盘崩溃。
即便北伐战役之前,关陇防线也大多由夏侯渊、张郃等人负责。其发动二巴战役,几乎徙尽了汉中与二巴的所有百姓。因此!张郃是刘备最忌惮的将领之一,《魏略》记载刘备“惮郃而易渊”,夏侯渊战死后,刘备反而有些许失落感,认为死的如果是张郃就更好了。郭淮亦曾经说过“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非张将军不能安也!”自打渭南之战与夏侯渊入关中,到第四次北伐木门道阵亡,张郃在关陇地区以及汉川防线内指挥作战几十年,深知这一带地理环境,亦深知蜀军中的作战风格。因此!张郃是曹军将领中,对蜀汉集团威胁最大的将领。不光刘备对其有所忌惮,甚至诸葛亮,乃至整个蜀汉集团将领,都恨不得拔掉张郃这颗“眼中钉”。
《三国志》记载如下: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按理说,张郃是诸葛亮的大敌,是曹魏军中最重要的将领,跟司马懿应属同一阵营。诸葛亮想杀张郃说得过去,司马懿欲除张郃又是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一贯以“鹰顾狼视”而闻名。曹操虽然以唯才是举为量才标准,但是他很早就披露过司马懿的品行,提醒曹丕小心提防。
司马懿从来都怀有野心,帮助曹魏战胜蜀汉,只不过在为自己扫清障碍,其最终目标是“代魏自立”!起初,曹睿初登宝座,关中大事多由曹真负责,张郃则是关中军资格最老的领袖。司马懿只能被分配到荆襄防线去治理水军,看不到前途。即便曹真重病期间,关陇地区的战事,也同样轮不到司马懿插手,而是张郃一手接管。
自第一次北伐结束后,张郃在关陇地区的威望直线上升,享邑四千三百户,理论上他的官职不如司马懿,但是其威望早已凌驾于司马懿之上。蜀军攻打陈仓期间,曹睿慌忙召张郃询问意见。张郃虽身在后方,对蜀军的情况却了如指掌。他对曹睿说道:“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曹睿于是分兵三万,并特遣武卫、虎贲二营专职保卫张郃的安全。然结果果如其说,曹睿于是更加器重张郃,拜其为征西车骑将军。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此次北伐气势如虹,是几次北伐中威胁最大的一次。诸葛亮汲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专门为北伐事业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以运粮。关陇边境顿时压力倍增,曹睿于是调取荆襄的司马懿领兵入关中,由于司马懿的官职要高一些,所以让张郃受司马懿的节度。——然而!司马懿既然来了,就不可能空手而归。此时曹魏宗亲大将几乎死伤殆尽,剩下的只是魏二代成员,比如曹爽、夏侯玄、夏侯霸等人。司马懿隐忍待发几十年,终于看到了握权的机会。而正是这支关中军,成了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底牌。曹爽当年在洛阳,为什么不逃往关中?夏侯玄为何就缚?夏侯霸为何逃至蜀汉?正是因为这支关中军的主力掌握在司马懿的心腹郭淮等人的手中,其仅凭一纸诏书,便可使夏侯玄等放弃抵抗,使夏侯霸狼狈奔逃。
但是!曹睿只不过派司马懿暂时入关中支援,拿下关中的军权谈何容易?除非关中领袖张郃阵亡,在关陇防线无大将镇守的情况下,司马懿才有可能长久留驻关陇。因此张郃就成了司马懿打击的对象,跟诸葛亮一样,司马懿也恨不得张郃早早阵亡。
从第四次北伐的战局分析,魏军压根就不会败得那么惨,有好几次都有反击的机会,但是面对张郃等人的建议,司马懿并不予以采纳。军中常常传出“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讥讽声。而张郃一共献计三次,第一次让司马懿分兵雍、郿,目的是防备北地的轲比能,同时威胁诸葛亮的后方;第二次建议出奇兵,因魏军多日不战,诸葛亮欲施长久之计,于是趁其防备松懈奇袭后方;第三次建议穷寇勿追;但是三次皆被司马懿拒绝。
张郃久居关陇与蜀军纠缠,经验丰富,对关陇地区地形了如指掌。其三次建议皆被司马懿驳回。而司马懿既然选择自己的方案,几番靠近诸葛亮又不敢执行,反而频繁被诸葛亮找到机会,致使魏军损失惨重。这其中大概是存在一些猫腻的。
最后一次,张郃甚至直接搬出了《孙子兵法》的原内容,但仍然被司马懿拒绝,并执意让其领兵追赶诸葛亮,致使其死于木门道下。原内容如下: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因此!在司马懿、诸葛亮两大人杰的通力合作下,最终拔除了张郃这颗眼中钉。
有时候不是有才能就一定能得善终,在那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时代中,在时刻研究与防备对手的同时,亦要时刻防备自己身边的人。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朋友与敌人的转变只在一瞬之间。在政治信仰不同的情况下,一旦政业相阻,即便身处同一阵营,也多会被拔刀相向。
——张郃之死因,是千年不休的话题。笔者认为司马懿背后抽刀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张郃的真实死因如何?还请各看官说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