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扩展资料: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礼”,是等级制,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知礼,无以为立。
孔子是儒家礼教的祖师。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天下归仁”,即以视、听、言、动皆不违礼,用礼武装全身才是仁。孔子确是说过“仁”是“爱人”,但“仁”必须受“礼”的制约,在人当中,亲人与他人要有差别。
扩展资料:
孔子的“别爱”(差别爱)与墨子的兼爱(平等爱)二者对立,决不可等同与和混,这是礼与仁的关系。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对亲的生死都必须用礼,这是礼与孝的关系。他认为能孝于亲才不致“犯上作乱”,他要求“事君能致其身”。
他自己也以“事君尽礼”见讥于时人,以殷的三忠为“三仁”,这是礼与忠的关系。总之一句话,没有礼就不会有仁、忠、孝等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