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要注意什么问题?
怎么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要注意什么问题?
1.熟悉数字:认识数字,从0到100甚至更多;学会将数字和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数学是一门能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科,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在生活中明白数学的问题。数字认知不建议太早进行(建议1岁半以后),而且不建议生硬的教读指认,要通过儿歌、图片等形式进行简单引导,便于孩子们理解操作。点数和按数取物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玩,数玩具数书等等,户外活动时引导孩子数树叶数石块等等。2-3岁孩子能够认识1-5并且正确点数和数物对应就行了。
2.带着孩子上下楼梯的时候,可以边走边数。当然也可以用食物。比如吃水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数数,然后说出总数。通过数学道具模型让孩子理解数学的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只有让他们了解基本原理,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有一个小学生,小学一年级,数学一直很差。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他做一道题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减法就是把一部分拿走。从那以后,他在数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注意数字的逻辑。简单来说,孩子数完,就要总结数量关系。孩子不要过分训练算术。虽然可以强化他们的记忆,但是在概念理解上肯定会有问题。所以,如果他们经常练习一些死板的数学算术,他们的数学思维根本不会改变。如果他们的数学思维不改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就不会得到提高。避免孩子机械训练的方法就是结合现实生活,或者在一些家长和宝宝之间的小游戏中,抓住这些小细节来深入教育孩子。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让宝宝有更深的理解。
误区一:数学启蒙=数数和计算
计算能力固然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但是数学除了计算,还包括分类、图形、空间、规律、推理、比较等内容。以小学数学为例,其涵盖了四大知识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因此数学启蒙不等于教孩子数数,应该全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误区二:用“背诵”来提升数学能力
很多简单加减法的运算,在家长无数次提问后,孩子会记住答案。虽然孩子看起来能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但是那都是背诵的结果,他们并不理解数字以及“加”、“减”等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等孩子升上小学,面对更难的计算或是应用题,孩子不理解算式背后的数学逻辑,无法举一反三,便会一脸茫然。所以“背诵”式数学启蒙是无效的,并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误区三:学数学就是刷练习册
很多家长图省事,就买练习册让孩子做,从而“完成数学启蒙”。但练题总是枯燥的,错误也是难免的,但有的家长会比较心急,“怎么教这么多遍还不会”,孩子自信心也会受打击,认为自己不擅长数学,从而早早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大量练题容易使孩子形成惯性,用一套标准的流程做法去完成题目,思维定形为做题模式。这样对孩子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灵活掌握,并没有帮助。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题目条件稍微变化,就没有办法了。
误区四:随时准备帮孩子解答疑惑
孩子遇到难题,很多家长会一直催促他回答,催促不成,就直接开始指导、示范。实际上,数学的学习,需要慢下来思考,通过孩子自己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索,进行的是看不见听不见的“脑内运动”,最后才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家长们应该给予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逐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