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如何才能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你是一个十分在于别人看法的人吗?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如何才能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整合自己的亲密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一体两面性,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是表示认同的,但折射到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上,我们却又很难做到接纳这种必然规律性,这也是许多抱怨、愤怒、内疚等不良情绪的来源。
追本溯源,我们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父母,世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千千万万种,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经历、从小到大的小秘密、说不出口的感受,从一个小婴儿的无所不能感,到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对完美父母的期待和失望,再到接纳父母也有其功能局限性,中间是一个漫长动荡的心理历程,也是成长的必然过程。
父母照顾孩子的方式很多面,每个人从小体会到的都各有不同。Z女士的父母是事无巨细的全都包办型,她们替Z安排好了工作,买了房子,一直照顾她的所有事情,并经常在Z面前若有若无的灌输,若没有父母的帮助她什么都做不好,Z在这种全方位的照顾中,感觉到难以名说的压抑和痛苦,没有被当做一个可以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人,是找不到存在感的,而一旦要鼓起勇气抗争的时候,自己长年累月被强化的无力感,还有反抗父母带来的愧疚又让她的内心充满冲突。
而W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内心却产生了强烈的羡慕,因为他的父母从小对他疏于照顾,基本属于放养类型,虽然自己和父母关系也勉强算融洽,但却从来没有体会到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细心关怀,相应的,也从来没有过被吞噬和淹没的无力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父母才是最好的呢?答案就是,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伴侣。
我们通常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改变父母、配偶、老板和家庭成员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这种希望有时候是有意识的,有时不是。其实我们所能确实改变的唯一的人就是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在情感上的确很难接受,而这也构成了我们对儿童式愿望的一次重要的摒弃,并且通常卷入一个漫长的悲伤过程。
放弃改造他人的工程,放弃让他们最终听到我们的声音,放弃让他们有所回应,放弃对我们主观现实的辩护,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接受的现实。
在问题出现的早期,许多人触发了对家庭成员的抱怨,并且灵敏的知晓了他们年少时期的权威人物所有不符合理想父母的方面,自己以为的理想伴侣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失望渐渐得以哀悼和接纳,相反的态度开始浮现,人们开始认为父母在他们能够应付的情况下已经尽力了,随着我们越来越像成年人,便开始懂得成年人也不过是人类,那种世间万物都要公平的婴儿期的愿望开始由新的观念所取代,即尽管生活不一定公平,但它也包含着创造性、温暖和欢愉。
在能原谅一切不完美之前,先要认识它们。通常我们理智上知道我们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曾经是被别人的缺点和生活中的意外所伤害的孩童,我的母亲就一再的跟我抱怨过,她幼时被母亲作为牺牲品而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痛苦,但我们也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类似失误的潜在可能性,感受到对所发生的的事情的悲伤和委屈,最终,尽管不能更改过往,也要开始与现实和解。和自我攻击相反,我们致力于改变能改变的,并发展出安慰的能力,不再因为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东西而攻击自己。
发现并接受过去不自知或不能接受的那部分自我
小时候,我总也分不清大人们跟我开的玩笑是真是假,有的时候她们故意逗小孩,就会说这个糖我不给你要给别人了之类,我只会委屈的流眼泪,有的孩子就能看出端倪,笑嘻嘻的继续耍宝讨要,而我的玻璃心却是一碰就碎。那么,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呢?
是因为不能接纳自己作为个体自然而然应该具有的不完美,是因为想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小的时候,做一个好孩子是我的主要价值来源,周围的评价让我感受到了被看到的感觉,那么以后的生活里,也想一次次的重复这样的被看到,最天然流动的自我,却是没有得到展露的机会,而修正的过程,也是最终可以接纳自己所有部分的过程。
自我接纳基于被他人接纳,但只有自己接纳自己后才可以被他人完全接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些如果能够和谐的共存在一起,并且生活中可以被全部真实的.展露出来,那么这个人基本就是活的比较舒适自然的。别人对自己的感受也是基于自己本身,当一个人感到被轻视的时候,他也同时在深深的轻视别人。
通过自我了解可以促进改变,当我们否认或压抑自我的某部分时,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会被深深的、无形的束缚着,并且常常因为内在的冲突而莫名恐慌。当分崩离析的自我完璧归赵时,我们才会感觉到完整和深深的解脱。每个人天然的都有探索自己的欲望,这也可以让自己获得强烈的满足感,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在其中找到意义,可以大大减少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症状。
那么,自我接纳的过程是怎么获得的呢?这也是需要在基于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到其他人对自己的真实想法;了解到自己对某人的爱憎可能和对方关系不大,反而和自己过去的心结或体验有关;了解到自己所感、所想的缘由,即了解到自己问题的某些原因及来源;了解到自己会对某些人或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反应,是因为带着属于自己过去生活中的感情;了解到今天自己的所感、所为和童年及自身的成长有关,是生活早期的一些原因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个双向的循环,随着自己对自己的不断接纳,周围的关系也会同时发生着良性的变化,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在建立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做的有很多,比如,能够说出困扰自己的事,而不是压抑下来;尝试着能让别人诚实的表达对自己的看法;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能表达出对别人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明确自己给别人留下的真实印象;学习有效的回应别人;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等等,需要通过付出而有所收获。无法感受到他人的体验,就无法使自己信任别人并最终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接纳,随着我们对自己的缺点发展出更多的接纳,我们也就发现自己对别人更加富有同情心。
最终,无论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指导和支持,自己终究必须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起责任,每个人都是自己人际关系和所选择生活的主人,完全接受自己对自己的世界负有责任的人,随后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他们既然能够创造自己的世界,也能发展出能力去改变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