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运用得当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很有帮助的。如讲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以丰富多彩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如企鹅,鼠妇,雪莲,珊瑚虫,骆驼,亚洲象以及它们的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到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美丽大自然的情感。
二、运用有趣的故事
以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来解释。比如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以“屎壳郎出国记”这个故事就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讲“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以非洲找蜜鸟和挖蜜鹳之间的故事来帮助理解:丸花蜂专门在地下营巢,找蜜鸟可以找到蜜源但无从下手,挖蜜鹳不会找蜜但可以挖地。所以,找蜜鸟和挖蜜鹳之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
三、试着让学生举例,进行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老师可对学生所举的事例是否恰当做评价,或者也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点来讨论正确与否。七年级(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部分,有学生举出枯叶蝶的例子。枯叶蝶的外形与枯黄的叶子非常相似,属于生物的一种拟态,其本身是为了防御天敌的,但却又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引起了人类的占有欲,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濒临灭绝。引人深思,劝戒人们给这些美丽的生物以生存的权利。
四、运用具体的数字
很多时候,数字更能准确的说明问题和表达思想。例如七年级(上)“植物光合作用”,据科学家计算估计生物圈中的氧气大概在3000年左右就会被消耗完。通过具体的数字,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整个生物圈中维持碳-氧平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比如八年级(下)“人口的增长和控制”部分,“1999年10月12日0时02分一名3.6kg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科舍沃医院降生,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因为他的降生,地球人口达到了60亿”更能使学生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引起重视。
五、亲自动手进行试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周密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实验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如“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这个实验,在课前一个星期我把这个实验布置了下去,让学生们根据书上的要求自选材料做。此实验分四组第一组幼苗光照充足,适量浇水;第二组幼苗遮光,适量浇水;第三组幼苗光照充足,不浇水;第四组幼苗光照充足,大量浇水。试验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到上课时学生们把他们的花盆拿到教室,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水分。没有光照,或者缺少水分、水分过多都会对幼苗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使植物死亡。不用多解释学生也能明白生物的生存是离不开环境的。
六、借助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力量
学生们没有不爱看电视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耽误学习,而我认为电视是也学生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关键看怎样来利用。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觉得学生们能看一看就很好,生物方面的比如《帝企鹅日记》、《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101斑点狗》、
《龙猫》等等都能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爱,明白这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七、倡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
一说到环保有些学生觉得好像离自己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细节都是环保,中学生也能为环保出一份力。比如节约用纸:用完的作业本背面可以做稿纸等;节约用水: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家里的生活用水可多次利用,比如淘米水可以洗菜,完了可以用来拖地之后的脏水可用来冲厕;节约用电:人离开教室或者屋子时随手关灯,关电视或电脑时将显示器的开关也关掉,因为它也在耗电。另外,虽然已经禁止焚烧秸秆,但仍然有人这样做,学生们可以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向家长或者邻居讲解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认识到这样的危害。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所用到的一些方法,总之,力争使学生能具有环保意识,并且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从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保,支持环保。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敢怀疑、不盲从、勇于突破旧框框的求异性;
二善于由此及彼进行纵向、横向、逆向联想的品质;
三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多向性品质;
四省略思维步骤或跨越事物相关度差距及可观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质;
五具有辩证分析能力和思维统摄能力的综合性品质。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正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特别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的必要条件学生能吸取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人在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一、让学生在生活感知中获得数感启蒙。
《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
如在认识2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来认识这些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些数。如老师给出一个数,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具来摆出这个数,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表示出这个数,可以用身边其他东西来表示出这个数,使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观念。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出教室,数一数校园里有几幢房子、几株树、几个花台,让学生把2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使数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随意给出的每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摆数字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了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食品超市、副食店、水果店等地方去提提、称称、掂掂各种糖果、袋装零食、水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重量,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1千克(1000克)物品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的情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情景活动中发展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将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
例如,我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存钱罐里有9张1角纸币、4张2角纸币和2张5角纸币,他要从钱罐里取出1元钱去买铅笔,他应该怎么拿?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会找到很多运算方法:①5角×2、②5角+1角×5、③5角+2角×2+1角、④2角×3+1角×4、⑤2角×2+1角×6、⑥2角+1角×8、⑦2角×4+1角×2、⑧2角×2+1角+5角、⑨2角+1角×3+5角……这是开放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这类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让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四、让学生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强化数感。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正在装修房子,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老师用什么颜色地砖美观?用多大尺寸地砖节省?共需要多少地砖?如果每平方米地砖45元,至少需要花去多少钱?几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低头苦想的,也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的,有画平面设计图的,也有用计算器计算的。不久好几种设计方案出来了。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
五、让学生在估算活动中内化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概念与它表示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形成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等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内化。估算不仅是促进学生数感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由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估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验证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如,计算5.96×8.2,可以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整数几,5.96接近6,8.2接近8,所以积一定在48左右。估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要运用各种有利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这样一些问题:估计500张纸大约有多厚?一本书中有多少个字?走300步大约有多米?50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学校阶梯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等?学生在进行大数目估算时很少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或估计出其中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大数。当学生把一份数与大数比较时,感受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种估算活动中不但亲身感受到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学习极大的乐趣,而且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内化。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将有所提高。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从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多赏识三方面,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所以,作为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使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1.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课堂教学绝对不能满堂灌。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和答案的不惟一,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需求。所谓数学开放题,一般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惟一或解题策略不惟一的数学题。这类问题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异思维,能让学生在自已的基础上展示才智、发挥特长,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分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有如下三个层次:一是能找出一个或多个答案;二是能找出所有的答案;三是能有规律、有序地把所有的答案表示出来。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数学能力。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控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9,用成人的观点看,"想加算减"的方法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快想出得数。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是很难想到这种方法的。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从15里面一个一个地去减:用15-5-4=6;用10-9+5=6等。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慢的,但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因而印象十分深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会在比较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3.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补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而是要力求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一星级:(1)5.4×72+5.4×28 (2)(1.25+2.5)×4
二星级:(1)5.4×99+5.4 (2)7.5×10.1
三星级:(1)7.4×5.6+7.4×5.4-7.4 (2)8.4×7.2+0.84×28
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分出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上,只要学困生举手,教师应尽量让他们发言,他们答对了,教师说一声"你真棒",答错了,教师鼓励他"再想一想,相信你能行"。而对优秀生,当他们回答出难题时,教师说"你真行,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你真了不起"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极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虽然近几年呼和浩特的体育教学在不断提高,但是学生的体质还需要不断提高。体育锻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重视体育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生只有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在生活中坚持锻炼,才能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一、增加体育项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就要让学生先对体育感兴趣,只有感兴趣,学生才可能坚持下去,一直进行体育锻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所以在教学中多展现几种体育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很炫酷的动作,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一定要先教好学生基础知识代搭建互助网站 :lieniu./ 转zewl,让学生对体育项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不出现受伤的状况。教师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一起探讨和切磋,有着共同语言的学生更容易互相激励,在快乐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
二、每天组织学生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就要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每天组织学生晨练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例如,每天早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晨跑,然后再去玩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晨跑就是学生在进行热身,再让学生玩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一定会很开心地进行锻炼身体。同时,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跟随学生一起锻炼,起到带头和督促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 育素质得到提升。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个健康的身体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体育,让学生得到全面提高。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要用正确的锻炼方法,再加上每天一定的锻炼,让学生在科学的理论下正确进行锻炼,在不断锻炼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身边的事做起。利用晨会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生活,给我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2024-10-2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