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怎么快速消除
要解决蛋白尿的问题,就要针对肾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进行。从长久治疗肾病的临床实践总结,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能够针对肾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发挥出有效的对症治疗,故而激素成为广泛应用于肾病病人消除蛋白尿的良好治疗药物。激素、免疫抑制类对症处理肾脏内的炎性反应,使病人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快速消除蛋白尿的目的。
蛋白尿为慢性肾病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源源不断流失的蛋白尿将会直接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并在临床上引发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易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拓展资料
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200mg/g,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表现,但肾外疾病尿内也可出现蛋白。多数情况下,患者出现蛋白尿时不伴有任何症状,通常是经过临床上尿常规检查才被发现的。
症状起因
(一)生理性蛋白尿
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定性试验尿蛋白多不超过(+)。
2、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蛋白质排泄量<1g/d。
(二)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的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性肾病、肿瘤性肾病、肾淀粉样变性、中毒性肾病及感染引起的肾损害等,也见于先天性肾炎、肾循环障碍、肾缺氧、肾血流量加速等。
(三)肾小管性蛋白尿
当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称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小管-间质病变,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尿酸性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Fanconi综合征、低钾性肾病、肾髓质囊性变、放射性肾炎、止痛药肾脏病、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等。
(四)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的蛋白尿。能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
Bence Jones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也见于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及轻链病、淀粉样变,偶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见于大量肌肉组织损伤、过量溶血等;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中FDP增高也属溢出性蛋白尿。
(五)组织性蛋白尿
主要指肾脏组织分泌的一些可溶性的组织分解代谢产物,及中毒、缺血、炎症或肿瘤等病态时,肾和尿路组织坏死释放的结构蛋白。如肾小球肾炎时尿中排出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管刷状缘抗原和各种酶;肿瘤时尿中可查到与肿瘤有关的特异抗原物质。
如何治疗蛋白尿 网页链接
从病理角度看,蛋白尿的发生是因为肾病患者的肾脏内发生免疫反应而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障碍。体内的炎性反应持续存在,则肾病病人的蛋白尿将持续不断的经损伤的肾脏而漏出体外。因此,要解决蛋白尿的问题,就要针对肾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进行。从长久治疗肾病的临床实践总结,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能够针对肾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发挥出有效的对症治疗,故而激素成为广泛应用于肾病病人消除蛋白尿的良好治疗药物。激素、免疫抑制类对症处理肾脏内的炎性反应,使病人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快速消除蛋白尿的目的。
这还要从蛋白尿发生的根源寻找答案。“肾脏炎症反应——肾脏功能细胞病理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蛋白尿漏出”,这是蛋白尿形成的反应链。由于激素是针对尿蛋白形成的最初原因,即肾脏的炎症反应进行对应的治疗,所以消除蛋白尿快速有效。但尿蛋白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一直是处于被破坏了的状态,所以蛋白尿容易复发。因此,避免蛋白尿复发的关键所在,就是解决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被破坏的问题。
单纯激素、免疫抑制类西药等对于这一问题无法解决,应从中医药角度着手考虑。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在。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基于肾病蛋白尿形成的上述病理发病原因,中药活性成分到达肾脏区域,提供肾脏修复所需营养物质,针对性发挥阻断肾脏纤维化、修复肾脏功能的作用,重新修复破坏了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这样从根本上解决肾脏漏蛋白的问题。
总之,针对“蛋白尿怎么治疗能快速消除又能避免复发”的问题,对肾病蛋白尿病人的最终具体方案实施,还需要具体结合患者的真实病情针对性制定,病人是处于激素使用期间,还是刚确诊肾病尚未用激素,肾病发生病理类型和病程,在临床上有怎样的并发症,有无高危因素存在等等。只有清楚定位患者,才能更准确实施对患者的治疗,最终才能把“蛋白尿怎么治疗能快速消除、避免复发”的难题解决掉。
蛋白尿为慢性肾病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源源不断流失的蛋白尿将会直接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并在临床上引发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易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只有及时有效消除蛋白尿,肾病患者的病情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避免后期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
扩展资料:
蛋白尿(Proteinuria)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肾小球 毛细血管有三层结构组成,由内到外分别为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上皮细胞层。由于这三层细胞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滤孔和负电荷,所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屏障功能可以分有两种,即机械屏障——滤孔 和电荷屏障——负电荷。
1、机械屏障——滤孔
肾小球滤过屏障从里向外由三层构成:
①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50-100nm的小孔,称为窗孔(fenestration)。水、各种溶质以及大分子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窗孔;但可以阻止血细胞通过,起到血细胞屏障的作用。
②中层是非细胞性的基膜,呈微纤维网状结构。血浆中较大分子物质,如蛋白不能通过基膜。基膜是肾小球防止大分子蛋白质滤过的主要屏障。
③外层是肾小球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具有足突,相互交错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隔膜(filtration slit membrane),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它可以阻止由内、中两层滤出的大分子蛋白通过,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裂隙隔膜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膜上大小不同的滤过孔道,只能使小分子物质容易通过,而有效半径较大的物质只能通过较大的孔道,一般来说,有效半径小于1.8nm的物质,都可以被完全滤过。有效半径大于3.6nm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分子量约69000)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
2、 电荷屏障——负电荷
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所以滤过膜的通透性还决定于被滤过物质所带的电荷。这些带负电荷的物质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它们的滤过。虽然血浆白蛋白有效半径为3.5nm,但由于其带负电荷,因此难于通过滤过膜。
当各种病理损伤(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损伤)作用于肾脏时,会导致受损肾脏局部微循环障碍,促使肾脏组织(功能肾单位)缺血、缺氧。由于缺血、缺氧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旦受损,就会吸引血循环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出致病的炎性介质(IL-1、TNF--α等),此时的病理损伤会造成受损肾脏的炎症反应。
肾脏处于病理状态,肾小球基底膜(GBM)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其滤过孔增大或闭锁、GBM断裂,电荷屏障损伤,肾脏通透性增强,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都会导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量比正常时明显增加。故此期在临床上形成蛋白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尿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