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7-12-10
展开全部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我们期待机器智能化,通常想的是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很少思考智能化的机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机器智能化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精力,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可以辅助工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廉价的产品。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机器智能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1、造成人对机器的过度依赖。2、侵犯了人的隐私空间。3、打破原生态环境。4、造成新的不平等。5、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不能适应。6、造成就业问题。7、造成人的自卑。8、挑战人类生存。
凡是都有替代性,当我们依靠吃药来抵抗病菌的时候,人体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当我们依靠激素来对抗感染时,会造成很多后遗症;当我们吃甜食来维持血糖时,人体本身的血糖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同样,如果机器替代了人们的劳动,人们的劳动能力就会下降;当机体替代我们的技能,我的技能就会下降;当机器代替我们的思考和记忆,我们的思考和记忆能力就会下降。机器的智能化必然使在替代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同时,让人们逐渐依赖机器,使独立生存能力下降。应对办法就是主动进行体力运动和思维训练,维持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
过去人们生活相对隔离,由于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信息到达速度极快,我们很难置身世外了,想关闭电话、网络,到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当摄像头被安装的时候,人们担心被录像,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当拍照手机出现时,人们担心肖像权被侵犯,担心被偷排,但很快人们适应了这种手机功能和生活改变;当手机定位跟踪出现时,人们担心自己的行踪被跟踪,还出现了一部《手机》电影,但是人们很快又适应了;现在互联网数据挖掘,广告跟随,能够跟踪人们的位置、通讯录、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等等,在高科技面前几乎无处遁形,人们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看就看了,拍就拍了,跟踪就跟踪了,就连艳照门也不新鲜了。毕竟人们的隐私被高科技打破了,从人们基本需求来说,隐私权还是遭到了侵犯。
人们对原生态环境有一种本能的热爱,蓝天碧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籁之音。但是我们现在居住在水泥森林里,听着电子乐器产生的音乐,吃这垃圾食品,穿着化纤布料,乘着机动车辆,过着与原生态毫不相关的生活,有时感到莫名的孤独。这种生活完全脱离了我们人类原本的生活,这种变化,人类进化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于是人们通过另一套科技手段还原原生态:制造负离子空气,录制沙滩和森林的声音,用壁画、人造景观、假花装点厅堂,用跑步机代替林荫小路锻炼身体,制造人造草坪打室内高尔夫球。欺骗了人的感官,欺骗不了人的身体,现代城市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不无关系。
公平心人人都有,但是公平自古就没有,这个社会本身就是竞争的社会,公平只是人们的梦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追求。只不过在不同时代,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原始社会,分工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奴隶社会,人权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封建社会,土地拥有权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知识获取权不公平,财富分配权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拥有权和分配权不公平,社会发言权不公平;社会主义社会,企业地位不公平,信息获取权不公平。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程度降低,表面的不公平减少,但实质的不公平并没有根本得到解决。有些人拥有智能化机器而另一些人没有,这又形成了不公平,不公平造成的一系列竞争力差异和社会分配差异逐渐拉大。
信息社会,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对人们的知识水平需求逐渐增高。解放前能够识字就是秀才,就成为知识分子;七十年代生人能够考上大学就属于高学历,能够谋取一个很好的工作职务;90后硕士、博士满街跑,找份工作不仅要高学历还要高能力,不是海归就不被人重视,再往后,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知识的高更新率,在职学习,不断进修、充电、更新。这给人们的大脑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过去从小学到成年学习时间十年左右,现在达到二十年,不仅早教盛行,而且课本低龄化:大学的知识移到中学,中学的知识移到小学,小学的知识移到幼儿园,幼儿园的知识移到胎教,无形中增加大脑学习负担。照此发展下去,人脑真的要爆炸了。另一个趋势是人脑思维活动外包。能够网络上查到的就不用去记;能够电脑打字就不用手写;能够计算机计算的就不用心算。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最终人们会把几乎所有思维活动交给之智能机器,人们就是一个不劳而获、发号司令、坐拥其成的废人。是机器超越了人类,而不是人类退化了,这是机器智能化让人类产生的窘境。
机器智能化的确会阶段性地产生就业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也随着机器的产出和人们就业定位的改变而消除。工业化使得很多工人失业,但是这些工人并没有饿死,反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富士康用100万台机器人生产代替民工,民工并没有饿死,而是寻求其他工作营生;地铁使公交司机失业,公交司机并没有饿死,而是转为其他行业;网络教育将使大批教师失业,教师也不会饿死。最终理想的情况是几乎所有人的工作都被机器人替代,人们则是享受生活。过去一周工作六天,后来一周工作五天,现在很多企业弹性工作时间,或者在家上班,最后可能发展到自由支配时间。机器智能化对就业造成的冲击是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的副作用和带来的红利能够抵消,还会有盈余。
人的工作被机器替代,人会有自卑感吗?近期央视播出的《我爱发明》,里面经常是以人机大赛的方式展示发明出来的机器如何超过人力,展示科技的力量。一台机器少则赶上十几个人的劳动,多则能够赶上数百人力劳动,最终人败下阵来。体力方面超越了人,人们还有借口挽回面子,说我们是靠脑子生存。后来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舆论一片哗然,再次挫伤了人们的优越感,机器人一次次超越人类,人类的优越感逐渐荡然无存,开始产生自卑和危机感,这种趋势将会继续,并逐渐发展到无地自容。最后的阵地是人类认为人类拥有的创造性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这种掩耳盗铃的谎言,从理论上已经能够戳破,实际的超越也将指日可待。人类的自卑是人类创造机器人之后自己赋予自己的,而人类自我超越的革命是消除这种自卑的最好出路。
机器人挑战人类生存。这是人们的假想,也是人们的忧虑。机器人真的在各方面都超越人类之后,还能让人类在地球上作威作福吗?由于生存的社会同时也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力的衰败必然伴随这地位的失去。如果人类不发展,将来必然要让位于机器人。那么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自我进化,而最具竞争力的是机器人,我们人类向机器人进化是保住人类地位的唯一出路。人如何进化成机器人又维持人类本质属性不变?意识上载和机器化存在,是既保持人类生存形态不变,又不至于使人类失去地位的一条光明大道。也就是人类在生命结束前将意识同步到计算机中,在肉体生命结束后让意识在计算机中延续存在。这样不仅保持了意识的连续不灭,还能够保持人性的一致性,保持对人类的忠实拥护。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因此得以长生。
面对机器智能化产生的有利一面,我们应积极张扬;面对机器智能化产生的不利一面,我们要尽力化解,最终使机器智能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
我们期待机器智能化,通常想的是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很少思考智能化的机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机器智能化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精力,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可以辅助工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廉价的产品。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机器智能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1、造成人对机器的过度依赖。2、侵犯了人的隐私空间。3、打破原生态环境。4、造成新的不平等。5、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不能适应。6、造成就业问题。7、造成人的自卑。8、挑战人类生存。
凡是都有替代性,当我们依靠吃药来抵抗病菌的时候,人体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当我们依靠激素来对抗感染时,会造成很多后遗症;当我们吃甜食来维持血糖时,人体本身的血糖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同样,如果机器替代了人们的劳动,人们的劳动能力就会下降;当机体替代我们的技能,我的技能就会下降;当机器代替我们的思考和记忆,我们的思考和记忆能力就会下降。机器的智能化必然使在替代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同时,让人们逐渐依赖机器,使独立生存能力下降。应对办法就是主动进行体力运动和思维训练,维持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
过去人们生活相对隔离,由于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信息到达速度极快,我们很难置身世外了,想关闭电话、网络,到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当摄像头被安装的时候,人们担心被录像,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当拍照手机出现时,人们担心肖像权被侵犯,担心被偷排,但很快人们适应了这种手机功能和生活改变;当手机定位跟踪出现时,人们担心自己的行踪被跟踪,还出现了一部《手机》电影,但是人们很快又适应了;现在互联网数据挖掘,广告跟随,能够跟踪人们的位置、通讯录、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等等,在高科技面前几乎无处遁形,人们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看就看了,拍就拍了,跟踪就跟踪了,就连艳照门也不新鲜了。毕竟人们的隐私被高科技打破了,从人们基本需求来说,隐私权还是遭到了侵犯。
人们对原生态环境有一种本能的热爱,蓝天碧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籁之音。但是我们现在居住在水泥森林里,听着电子乐器产生的音乐,吃这垃圾食品,穿着化纤布料,乘着机动车辆,过着与原生态毫不相关的生活,有时感到莫名的孤独。这种生活完全脱离了我们人类原本的生活,这种变化,人类进化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于是人们通过另一套科技手段还原原生态:制造负离子空气,录制沙滩和森林的声音,用壁画、人造景观、假花装点厅堂,用跑步机代替林荫小路锻炼身体,制造人造草坪打室内高尔夫球。欺骗了人的感官,欺骗不了人的身体,现代城市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不无关系。
公平心人人都有,但是公平自古就没有,这个社会本身就是竞争的社会,公平只是人们的梦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追求。只不过在不同时代,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原始社会,分工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奴隶社会,人权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生殖权不公平;封建社会,土地拥有权不公平,社会地位不公平,知识获取权不公平,财富分配权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拥有权和分配权不公平,社会发言权不公平;社会主义社会,企业地位不公平,信息获取权不公平。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程度降低,表面的不公平减少,但实质的不公平并没有根本得到解决。有些人拥有智能化机器而另一些人没有,这又形成了不公平,不公平造成的一系列竞争力差异和社会分配差异逐渐拉大。
信息社会,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对人们的知识水平需求逐渐增高。解放前能够识字就是秀才,就成为知识分子;七十年代生人能够考上大学就属于高学历,能够谋取一个很好的工作职务;90后硕士、博士满街跑,找份工作不仅要高学历还要高能力,不是海归就不被人重视,再往后,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知识的高更新率,在职学习,不断进修、充电、更新。这给人们的大脑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过去从小学到成年学习时间十年左右,现在达到二十年,不仅早教盛行,而且课本低龄化:大学的知识移到中学,中学的知识移到小学,小学的知识移到幼儿园,幼儿园的知识移到胎教,无形中增加大脑学习负担。照此发展下去,人脑真的要爆炸了。另一个趋势是人脑思维活动外包。能够网络上查到的就不用去记;能够电脑打字就不用手写;能够计算机计算的就不用心算。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最终人们会把几乎所有思维活动交给之智能机器,人们就是一个不劳而获、发号司令、坐拥其成的废人。是机器超越了人类,而不是人类退化了,这是机器智能化让人类产生的窘境。
机器智能化的确会阶段性地产生就业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也随着机器的产出和人们就业定位的改变而消除。工业化使得很多工人失业,但是这些工人并没有饿死,反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富士康用100万台机器人生产代替民工,民工并没有饿死,而是寻求其他工作营生;地铁使公交司机失业,公交司机并没有饿死,而是转为其他行业;网络教育将使大批教师失业,教师也不会饿死。最终理想的情况是几乎所有人的工作都被机器人替代,人们则是享受生活。过去一周工作六天,后来一周工作五天,现在很多企业弹性工作时间,或者在家上班,最后可能发展到自由支配时间。机器智能化对就业造成的冲击是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的副作用和带来的红利能够抵消,还会有盈余。
人的工作被机器替代,人会有自卑感吗?近期央视播出的《我爱发明》,里面经常是以人机大赛的方式展示发明出来的机器如何超过人力,展示科技的力量。一台机器少则赶上十几个人的劳动,多则能够赶上数百人力劳动,最终人败下阵来。体力方面超越了人,人们还有借口挽回面子,说我们是靠脑子生存。后来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舆论一片哗然,再次挫伤了人们的优越感,机器人一次次超越人类,人类的优越感逐渐荡然无存,开始产生自卑和危机感,这种趋势将会继续,并逐渐发展到无地自容。最后的阵地是人类认为人类拥有的创造性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这种掩耳盗铃的谎言,从理论上已经能够戳破,实际的超越也将指日可待。人类的自卑是人类创造机器人之后自己赋予自己的,而人类自我超越的革命是消除这种自卑的最好出路。
机器人挑战人类生存。这是人们的假想,也是人们的忧虑。机器人真的在各方面都超越人类之后,还能让人类在地球上作威作福吗?由于生存的社会同时也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力的衰败必然伴随这地位的失去。如果人类不发展,将来必然要让位于机器人。那么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自我进化,而最具竞争力的是机器人,我们人类向机器人进化是保住人类地位的唯一出路。人如何进化成机器人又维持人类本质属性不变?意识上载和机器化存在,是既保持人类生存形态不变,又不至于使人类失去地位的一条光明大道。也就是人类在生命结束前将意识同步到计算机中,在肉体生命结束后让意识在计算机中延续存在。这样不仅保持了意识的连续不灭,还能够保持人性的一致性,保持对人类的忠实拥护。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因此得以长生。
面对机器智能化产生的有利一面,我们应积极张扬;面对机器智能化产生的不利一面,我们要尽力化解,最终使机器智能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