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二、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三、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四、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二、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三、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四、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展开全部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业问题
这里又以大一和大四的同学为主,大一刚刚从高中上来,不一定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高中每天都被人赶着学,大学没人管你,学不学全凭自己导致根本没学,又或者明明努力学了,可是最后的成绩还不如那些没学的。大四的同学主要面临的就是毕业和考研的压力了。所以大学里要好好学习哦,也要接受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就真的有差距的,但是自己也一定没那么笨,只是需要再多付出一点努力。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
答主本人是班上的心理委员,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人都在想大学室友会不会不好相处, 还有就是网上现在说得很多的大学准备一个人上课 一个人吃饭等等(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 ,这样也挺好的但是需要看个人是否真的能接受)都在担心跟身边人的人际交往问题。我想说大学还是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的,所以先尽管试试看,但是要是发现不适合在一块玩的话还是要做到及时止损。
第三恋爱问题
好多人一从高中解放出来,总是想在大学刚入学之际来一场甜甜恋爱,但是真的恋爱需谨慎,找对象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因为感情受伤的男生女生在大学里太多太多了。甚至还有好多因为情感问题而做出过激行为的。七分爱人,三分爱己,谈恋爱的时候一定要清醒理智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学校教育的管理力度。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改正这种心理呢?首先,要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其次,要引导学生采用“阿Q”精神胜利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增强自信,任何一个交际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 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首先要把自己融与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其次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想改变这种心理,需要提高报复者自身的自制力,要反思报复结果的危害性,学会宽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交往困惑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 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间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再一个是舆论的影响,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横加干涉,这势必加重了异性之间交往的困难。要摆脱异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男女同学建立自然、和谐和纯真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讲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学校教育的管理力度。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改正这种心理呢?首先,要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其次,要引导学生采用“阿Q”精神胜利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增强自信,任何一个交际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 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首先要把自己融与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其次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想改变这种心理,需要提高报复者自身的自制力,要反思报复结果的危害性,学会宽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交往困惑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 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间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再一个是舆论的影响,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横加干涉,这势必加重了异性之间交往的困难。要摆脱异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男女同学建立自然、和谐和纯真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讲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