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清朝一定要留辫子?

 我来答
熊熊说历史
2021-01-13 · TA获得超过519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69
展开全部

不留辫子是要死人的!

满族政权初创的后金努尔哈赤时期,统治者就针对治下男性异族开始推行强制剃发政策。目前所见最早的相关文献记录是天命三年四月,努尔哈赤攻取明抚顺城,守将游击李永芳剃发归降,史载“永芳降奴,去须发为夷”,同时“抚顺被掳军丁八百余人,又尽尽髡为夷”。


此后,随着后金政权在对明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所推行剃发政策的范围和力度也不断加强。至皇太极时期,剃发政策的推行日益野蛮。天聪四年,后金攻占永平城,城中官民有不剃发者,皇太极为此颁书:“今尔等宜各意麓发,有不薤者,知辄杀之也。”

至此,清统治者推行的剃发政策已经演变为以暴力为威胁手段且伴有血腥色彩的强权政策。,这一政策随着清政权入主中原,而更大规模地强制推行,并延续、贯穿清代近三百年的统治。

后金和清统治者制定推行的剃发政策其实并不是自身首创,而是有历史渊源可循的。

南宋时,金证券时期同样实行过相近的统一发式政策,不难看出后金和清统治者推行的剃发政策很大程度上源于金政权时期的政策继承。据《大金国志》机子啊,金太宗天会七年,政府发布有关统一发式的政策,“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并且金时期对发式政策的执行也残酷异常。史载:“时金国所命官刘陶守代州,执一军人于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且不如式,斩之。”


剃发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狭隘的民族意识,即他们认为发式是区分不同民族间敌友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在其统治下的官民一切人等必须与这种标志相符合。努尔哈赤曾在给察哈尔林丹汗的回信中这样提及:“明国、朝鲜二国语言虽异,然其服发雷同,故二国相交如同一国也!我二国语言相异,然服发亦雷同。”努尔哈赤借此表达希望林丹汗能与自己联合抗明的意愿,同时也透露出其以发式、服饰等来甄别敌友的民族意识思想。

因此,在满族统治者看来,唯有对官民实行一体强制性剃发,才能确保异族臣民真正对其领导的政权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推行剃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维护本民族骑射传统的考虑。因为包括其民族的传统发式——剃、鞭发。及传统服饰——长跑马褂、箭衣箭袖等,都是适应该民族在日常生活和作战需要中从事骑射活动而存在的。而随着统治地域的不断扩大,治下汉人等异族臣民数量急剧增加及其民族构成日益复杂,统治者不得不对总体上处于少数的本民族子弟有所担忧,因为他们对外民族风俗(特别是汉族文化风俗)的接触日益增多,这无可避免地对本民族文化造成冲击。


然而这种在武力胁迫下的政策无疑是失败的,清廷统治者一味考虑本民族的民族传统,坚守极端狭隘的民族意识,却完全无视汉民族等其他各族民众的民族尊严、民族传统和民族意识,对汉民族等各民族造成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这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惨重的教训。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