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现在批评孩子都不管用了,他依然我行我素,说了几遍,还不去干。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您有没有想过:您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1、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2、什么时候批评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3、应该批评什么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4、怎么进行批评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
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您有没有想过:您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1、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2、什么时候批评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3、应该批评什么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4、怎么进行批评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
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