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十五讲第八讲_非物质社会的设计02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二、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影响
(一)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冲击
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冲击表现为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设计形式的虚拟化、设计过程的无纸化以及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1、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
(1)在物质社会,设计的形式、实质和内容都有所改变。设计的重心逐渐地脱离了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拢。设计从静态的、理性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一般的理解是指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和计算,目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自身需要的、固定的、有形的和美好的产品,产品达到的目的是可以被提前预测和构想出来的。而非物质社会的设计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预测的抒情价值”,设计创作越来越需要一种艺术化的诗意价值。设计师此时就像是艺术家,有着足够的能力来操纵设计这种与艺术在性质上完全一致的事业。这就是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最大改变。
(2)在非物质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正逐步受到由数字化处理的信息控制,声音、图像、思想和行动,全部都可以力加以数字化,随时可以储存、复制和再造,特别是知识已逐渐转化为成批量的资讯信息。数字化的知识使人们可以用极低廉的成本获得尽可能无限多的内容,知识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与应用。数字电视、数字光盘等信息载体的数字化革命,使信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个人化的方式与接受者交流。
(3)我们与产品之间已经从一种非对称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对称的关系。人——机之间的关系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知识信息与人类行为的互动将使人类有选择地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突破国家、地域、文化以及时空的界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在知识的构成体系内部,任何不能转化为数字的事物也将面临淘汰,由此新时代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将设计所包含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语言的能力。
数字媒体可以将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转化为数据文件,以更方便、快捷的形式进行传播。一方面,人类以往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照相、扫描等方式转化为数字文档;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借鉴传统作品,艺术家可以进行数字化艺术的再创造。数字信息将通过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非物质社会最为关键性的资源。产品本身有形的物质特性如造型、材料、加工等将不再是重点,而人机间信息的传达与沟通、产品智能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化、“操作”数字化将成为旨归,由此形成非物质社会设计的本质特征。
2、设计形式的虚拟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形式由现实走向虚拟。虚拟现实技术又称实时仿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是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运用图形学和人机交互技术制造一个三维仿真环境,使人在与计算机沟通时能产生立体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反馈。虚拟现实打破了人与机器的对立,为人与计算机的交流寻找到了一种最好的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本质的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购物将成为可能,虚拟办公室、网络书店、电子银行、网上虚拟交易市场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可能。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已逐渐吸引世界目光。
3、设计过程的无纸化
非物质文化浪潮对设计领域最显著的影响莫过于使整个设计的过程非物质化。融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基于数字信息网络的跨国境的设计协同,从视觉、触觉、嗅觉上,多维地模拟虚幻世界的虚拟现实技术,彻底地实现了设计表达和交流过程的无纸化。传统设计表达的方式是静态的图纸或几何模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设置产品的模拟装配过程、模拟拆卸过程和模拟运行过程,将三维设计实现动态的可视化将产品设计横向延伸至制造作业,纵向延伸到产品维护以及市场销售过程,从而增进企业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对正在进行的设计达成一致认识,以完成真正意义的创新。
设计过程的非物质化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信
息、工具、人员的集成,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制约设计的种种因素来研究,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设计过程中对对象的全面分析和判断。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非物质社会的人类设计的实践活动,彻底地改变了设计领域的形象,扩大了它的内涵与外延,使它产生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4、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以机器划文化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操作化方式生产的经济形态。在非物质社会的环境中,信息变得极其个人化了,产品与人就如同人与人之间一样熟识,产品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面对的设计对象是包含智慧的产品,并应努力以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来寻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支点。
个人化设计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分享与沟通联系,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亲密的。以跑步机的设计为例: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健身的工具,而且能给我们制定详尽的健身计划,分享我们健身的乐趣,那么产品必须具备与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专家信息系统相联系的能力,并同时成为人与产品、环境、知识系统等之间的中介。如力健公司推出的数字化娱乐家用跑步机,一改传统的枯燥健身方式,将数字、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革命性地展示和倡导了科学健身新理念。
(二)非物质社会设计的特征
1、服务化
非物质社会的核心是“服务”。这种“服务”是超越物质实体所能提供的物质服物以上的服务,从精神上调节人的身心,使人们能够切实地享受生活。
2、情感化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追求人类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现代设计师要做的是找到一种能传达情感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设计师的思想,并与使用者进行沟通。以这种语言为媒介,使用者能领会设计意图,进以“动作”、“语言”、“表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换句话说,设计师必须在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和人类生理学领域里作周密细致的研究,与使用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即以数码技术为核心,兼容摄影、录像、视频、声音、装置、互动等综合手段进行设计创作并融入设计情感,从而起消费者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人不再是被动地适应产品,而可以与产品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平衡和协调。
3、互动化
在非物质社会中,大众媒介、远程通讯、电子技术服务和其他消费信息的普及,标志着这个社会已经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人与世界的关系正逐步转变为各种由数字化处理的信号。产品不再是单方面推向市场。同时,人们将有选择地获取包括真正需要的信息的载体。人——机之间以及人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正从传统的单向沟通转变为更民主的双向沟通,并进一步实现互动方式的沟通。
交互化的运用得益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通过系统内部的程序设计来响应人的行为,引导人的情绪。如模拟驾驶的游戏机往往设计成驾驶室的样式,通过人的操作驾驶行为,屏幕上的情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了利用人的手与眼通过遥控杆、键盘、鼠标、显示器进行二维的精确方式的输入输出外,现代的交互手段还有利用人的眼、耳、嘴、手等感知器官通过三维交互技术、语音技术、视线跟踪技术等进行信息的交流。
在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高技术的智能化产品提供的将不再是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产品,而是一个实现人机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行为和互动情境定义的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用户置身于软件所安排的戏剧性的情节之中,在一环扣一环的戏剧情节、背景展示、氛围烘托以及紧张而跌宕起伏的悬念和高潮中获得启迪和感悟。特别是在情景中设置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极大地调动了人探索新领域的热情和积极性。
4、共享化
物质化的数字资源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拥有,并可一再地重复使用,它不仅不会被消耗掉,而且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其他数字资源进行渗透、重组、演进,从而形成新的有用的数字资源,实现自身的增值创新。这是由于数据的占有和使用不具备有限性、唯一性和排它性,相反,各种信息的数据化为信息复制和加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为繁荣网络文化事业、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正在积极建设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共享化”的价值就在于它产生的这种知识收益递增效应——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自身的增值反应。
(一)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冲击
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冲击表现为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设计形式的虚拟化、设计过程的无纸化以及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1、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
(1)在物质社会,设计的形式、实质和内容都有所改变。设计的重心逐渐地脱离了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拢。设计从静态的、理性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一般的理解是指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和计算,目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自身需要的、固定的、有形的和美好的产品,产品达到的目的是可以被提前预测和构想出来的。而非物质社会的设计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预测的抒情价值”,设计创作越来越需要一种艺术化的诗意价值。设计师此时就像是艺术家,有着足够的能力来操纵设计这种与艺术在性质上完全一致的事业。这就是非物质社会对设计的最大改变。
(2)在非物质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正逐步受到由数字化处理的信息控制,声音、图像、思想和行动,全部都可以力加以数字化,随时可以储存、复制和再造,特别是知识已逐渐转化为成批量的资讯信息。数字化的知识使人们可以用极低廉的成本获得尽可能无限多的内容,知识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与应用。数字电视、数字光盘等信息载体的数字化革命,使信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个人化的方式与接受者交流。
(3)我们与产品之间已经从一种非对称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对称的关系。人——机之间的关系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知识信息与人类行为的互动将使人类有选择地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突破国家、地域、文化以及时空的界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在知识的构成体系内部,任何不能转化为数字的事物也将面临淘汰,由此新时代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将设计所包含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语言的能力。
数字媒体可以将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转化为数据文件,以更方便、快捷的形式进行传播。一方面,人类以往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照相、扫描等方式转化为数字文档;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借鉴传统作品,艺术家可以进行数字化艺术的再创造。数字信息将通过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非物质社会最为关键性的资源。产品本身有形的物质特性如造型、材料、加工等将不再是重点,而人机间信息的传达与沟通、产品智能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化、“操作”数字化将成为旨归,由此形成非物质社会设计的本质特征。
2、设计形式的虚拟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形式由现实走向虚拟。虚拟现实技术又称实时仿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是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运用图形学和人机交互技术制造一个三维仿真环境,使人在与计算机沟通时能产生立体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反馈。虚拟现实打破了人与机器的对立,为人与计算机的交流寻找到了一种最好的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本质的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购物将成为可能,虚拟办公室、网络书店、电子银行、网上虚拟交易市场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可能。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已逐渐吸引世界目光。
3、设计过程的无纸化
非物质文化浪潮对设计领域最显著的影响莫过于使整个设计的过程非物质化。融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基于数字信息网络的跨国境的设计协同,从视觉、触觉、嗅觉上,多维地模拟虚幻世界的虚拟现实技术,彻底地实现了设计表达和交流过程的无纸化。传统设计表达的方式是静态的图纸或几何模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设置产品的模拟装配过程、模拟拆卸过程和模拟运行过程,将三维设计实现动态的可视化将产品设计横向延伸至制造作业,纵向延伸到产品维护以及市场销售过程,从而增进企业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对正在进行的设计达成一致认识,以完成真正意义的创新。
设计过程的非物质化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信
息、工具、人员的集成,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制约设计的种种因素来研究,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设计过程中对对象的全面分析和判断。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非物质社会的人类设计的实践活动,彻底地改变了设计领域的形象,扩大了它的内涵与外延,使它产生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4、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以机器划文化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操作化方式生产的经济形态。在非物质社会的环境中,信息变得极其个人化了,产品与人就如同人与人之间一样熟识,产品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面对的设计对象是包含智慧的产品,并应努力以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来寻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支点。
个人化设计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分享与沟通联系,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亲密的。以跑步机的设计为例: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健身的工具,而且能给我们制定详尽的健身计划,分享我们健身的乐趣,那么产品必须具备与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专家信息系统相联系的能力,并同时成为人与产品、环境、知识系统等之间的中介。如力健公司推出的数字化娱乐家用跑步机,一改传统的枯燥健身方式,将数字、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革命性地展示和倡导了科学健身新理念。
(二)非物质社会设计的特征
1、服务化
非物质社会的核心是“服务”。这种“服务”是超越物质实体所能提供的物质服物以上的服务,从精神上调节人的身心,使人们能够切实地享受生活。
2、情感化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追求人类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现代设计师要做的是找到一种能传达情感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设计师的思想,并与使用者进行沟通。以这种语言为媒介,使用者能领会设计意图,进以“动作”、“语言”、“表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换句话说,设计师必须在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和人类生理学领域里作周密细致的研究,与使用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即以数码技术为核心,兼容摄影、录像、视频、声音、装置、互动等综合手段进行设计创作并融入设计情感,从而起消费者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人不再是被动地适应产品,而可以与产品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平衡和协调。
3、互动化
在非物质社会中,大众媒介、远程通讯、电子技术服务和其他消费信息的普及,标志着这个社会已经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人与世界的关系正逐步转变为各种由数字化处理的信号。产品不再是单方面推向市场。同时,人们将有选择地获取包括真正需要的信息的载体。人——机之间以及人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正从传统的单向沟通转变为更民主的双向沟通,并进一步实现互动方式的沟通。
交互化的运用得益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通过系统内部的程序设计来响应人的行为,引导人的情绪。如模拟驾驶的游戏机往往设计成驾驶室的样式,通过人的操作驾驶行为,屏幕上的情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了利用人的手与眼通过遥控杆、键盘、鼠标、显示器进行二维的精确方式的输入输出外,现代的交互手段还有利用人的眼、耳、嘴、手等感知器官通过三维交互技术、语音技术、视线跟踪技术等进行信息的交流。
在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高技术的智能化产品提供的将不再是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产品,而是一个实现人机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行为和互动情境定义的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用户置身于软件所安排的戏剧性的情节之中,在一环扣一环的戏剧情节、背景展示、氛围烘托以及紧张而跌宕起伏的悬念和高潮中获得启迪和感悟。特别是在情景中设置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极大地调动了人探索新领域的热情和积极性。
4、共享化
物质化的数字资源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拥有,并可一再地重复使用,它不仅不会被消耗掉,而且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其他数字资源进行渗透、重组、演进,从而形成新的有用的数字资源,实现自身的增值创新。这是由于数据的占有和使用不具备有限性、唯一性和排它性,相反,各种信息的数据化为信息复制和加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为繁荣网络文化事业、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正在积极建设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共享化”的价值就在于它产生的这种知识收益递增效应——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自身的增值反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