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1
没有哪一种生活比读书更能让我们沉醉。也没有哪一种生活,比读书更能让我们进入到生活的本质。
当下这个世界,快成了主题。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快捷主义,使人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快,当然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诗意。
而我们向往中的诗意生活,是能在喜欢的地方驻足,或观望,或发呆,或思考,或感受。而不是无节制地奔跑,没有目的或目的过于直接的追赶。
任何时候,真正能让我们心灵慢下来的,除了读书,怕就是音乐。没有第三。
捧起一本书时,我们的世界便切换到了另一种模式,这个模式让我们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生活的破碎,远离现世的烦恼与杂乱,而一味地沉浸地到那个并不虚无,跟我们一纸之隔的另一片世界里去。
我们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起伏,随着书中时代的变迁, 历史 的切换,而去感受另一个离现世有相当距离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精神世界。
2
人真的要为精神而活吗?
不同的人回答肯定不同。
当物质主义或享乐主义泛滥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精神状态是虚无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这种状态下,我们只能感受到物质的存在,物质给我们带来的优渥与快乐,富有或是贫穷,会占满了我们的头脑。我们整天想的是,怎么在物质上获取更多,超过别人,尽快享受到别人正在享受或是还没享受到的那份“美好”,这份美好我们叫作物质的充盈或物质的美好。
人追求物质当然没错,人是不能离开物质的,物质会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快乐,不只是享受,更有方便,舒适,快捷等等,这些都是现代 社会 不可缺少的。
但物质主义过于抬头时,人们就无暇顾及到内心,无暇顾及到精神层面的需求。甚至错误地认为,人是可以不需要精神的。或者不需要太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现实中类似的情况比比可见。但是另一个问题同时出现了,就是过于物质化的生活,过于急切追赶的速度,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
或者说,当心灵的田地长期荒芜,杂草丛生时,人类的幸福指数到底会不会升高?
3
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用来应付现实物质世界的,它经常因为物质的短缺或“少”,或“不如他人”而给人带来一系列的烦恼。这些烦恼必须又要借助于更多的物质刺激去减少。于是我们的生活就陷入了一个恶的循环。在不断地索取与不断的满足中加剧了内心的失望。这种失望又反过来刺激我们以更猛的手段或方式去捕获我们想要的生活。
至于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却从来不去思考。
是的,真正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现代人在 科技 与物质的大发展前,越来越喜欢粗暴的享受与拥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它,而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我们不能少,我们必须也得拥有。正是在这种跟他人的追赶过程中,我们越发地失去了自己。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人跟人是有分类的。这分类不只是城乡差别,不只是读书多与读书少的区别,也不只是体面与不体面的区别。 而真正意义上的区别,是精神世界的区别,是活法的区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界定美好二字的定义是不同的。这才是人类相互区别的最最关键之处。
但在物质主义盛行时代,人们恰恰丢掉了这个区别。或者看不到这个区别,而将人与人的区别错误地界定为物质、权力、财富、地位的区别。而所有这些显见的区别,都是外化的,是物化的,而非人精神领域精神层面的真正区别。
同样的人,坐在同样的风景面前,或是住在同样的酒店里面,感受完全是不同的。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由这种感知反投到我们内心的折射,引发起我们精神层面的地震,完全不同。
这便是当下人类迷乱的最大骗局:即,我们忽视或丢掉了太多内心的真切,而被许多外化的诱惑或是拥有所迷惑,所引领,我们不管不顾的步子,其实根本不知道奔向哪里,更不知道是否是我们真正向往的那一片精神高度。
这是一种悲剧。
人类物质主义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 历史 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