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有何现实意义
1个回答
2016-12-03
展开全部
【英盛观察】
众所周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际教育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识,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而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但是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上述优势得以发挥,需要靠教师去实施。这样,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具有合格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重要手段。此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引导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1世纪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例如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粮食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族歧视、色情暴力、毒品泛滥等等,这些都是伴随工业现代化进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实际上已演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面对这类危机,并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会共同生活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精神。其余三种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一种能力来概括,这就是“创新能力”,这表明四大支柱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另外,信息社会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包括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信息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有赖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且还因为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其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如上所述,教育四大支柱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对这两方面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教师掌握的知识应该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深度。科学的发展正在向既分化又综合的方向发展。科学这种发展趋势也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既宽广,又专深。但教育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职前培训和职后继续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作为教师,不论教什么专业,都需要提高人文科学的素养。因为人文科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行为风貌。教师的这种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特别是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更需要研究。教师需要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教育中的问题。而且,“教育过程一旦凭借技术而加以灵活组织,教师之间那种封闭的状态不复存在,一个教师教一门课的现象也将消失”。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物的纽带,把教师群体的每个成员联结起来,教师只有互相理解,默契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职责。
21世纪教育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必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历史上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个别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无论是个别教学还是集体教学,都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也没有能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局面。这种变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续地组成的,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教育技术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而且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教育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它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
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反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
三、它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
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四、它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历史上各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流派都对三者的组合和各自的作用有过不同的主张。有一派主张在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中心,另一派则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一派主张应以系统的学科教材为中心,另一派则认为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增加为四个要素。它改变了从前那种或教师或学生为中心,或教材或经验为中心的论争,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改变了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教师有角色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材,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总之,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的问题,方法问题,它对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革命。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众所周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际教育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识,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而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但是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上述优势得以发挥,需要靠教师去实施。这样,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具有合格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重要手段。此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引导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1世纪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例如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粮食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族歧视、色情暴力、毒品泛滥等等,这些都是伴随工业现代化进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实际上已演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面对这类危机,并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会共同生活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精神。其余三种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一种能力来概括,这就是“创新能力”,这表明四大支柱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另外,信息社会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包括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信息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有赖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且还因为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其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如上所述,教育四大支柱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对这两方面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教师掌握的知识应该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深度。科学的发展正在向既分化又综合的方向发展。科学这种发展趋势也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既宽广,又专深。但教育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职前培训和职后继续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作为教师,不论教什么专业,都需要提高人文科学的素养。因为人文科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行为风貌。教师的这种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特别是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更需要研究。教师需要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教育中的问题。而且,“教育过程一旦凭借技术而加以灵活组织,教师之间那种封闭的状态不复存在,一个教师教一门课的现象也将消失”。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物的纽带,把教师群体的每个成员联结起来,教师只有互相理解,默契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职责。
21世纪教育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必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历史上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个别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无论是个别教学还是集体教学,都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也没有能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局面。这种变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续地组成的,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教育技术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而且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教育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它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
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反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
三、它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
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四、它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历史上各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流派都对三者的组合和各自的作用有过不同的主张。有一派主张在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中心,另一派则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一派主张应以系统的学科教材为中心,另一派则认为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增加为四个要素。它改变了从前那种或教师或学生为中心,或教材或经验为中心的论争,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改变了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教师有角色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材,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总之,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的问题,方法问题,它对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革命。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