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中职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教师来说,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关键在于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语文课堂,即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优化课前准备,预设到位 1、吃透教材,文本预设到位。新课程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预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悟出“三味”(文味、情味、人文味)。 2、师本预设到位,以学定教。所谓师本预设就是根据文本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预设教法、学法,以学定教。如《野草》是夏衍写的一篇杂文,文章蕴涵着作者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作者的写作意图难以把握,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读者的距离?如何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是教学前反复思索的问题。课文中写到种子将人的头盖骨分开,小草从石块间透出,看似写种子的伟大生命力,实则在歌颂强大的抗战力量,无谓的民族精神。思虑至此,教学目的豁然开朗。 二、夯实基础,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文化,其实是生活、学习习惯的一种表现。在小学一、二年级学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文化性呢?我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可以让孩子大声读、放声读,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在识字教学中,使孩子养成随时查阅字典的习惯;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可把本单元要求写的字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字以正楷板书在黑板一角,一周之内不要变化,随时引领学生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做到意在笔先,比居心后,然后书写。养成学生认真真的写字态度及良好的书写习惯。换言之,体现语文的文化性,要踏踏实实地落实小学生的语感,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写时做到认认真真,书写准确、规范。 三、学以致用,彰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