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至今仍是中国的软肋,这是为什么呢?
就轻型汽车发动机而言,随着供应商完善和产业链的成熟,开发一款成熟可靠的发动机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最近几年自主车企开发了很多不错(不比合资差)的发动机,数据性能指标都很亮眼,例如奇瑞1.6T,长安2.0T蓝鲸发动机,一汽红旗3.0T发动机,长城发动机.......数据性能都很不错。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试验验证能力的提升,可靠性也不错。但是在这个现象之下,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发动机技术已经超越合资了。关于轻型汽车发动机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分析:
1、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还是掌握在外企手里,例如燃油供应系统(高压油泵、高压共轨、喷油器)、ECU、OBD等,在这些方面国内的供应商还很弱,基本被外企垄断。这一块,想要突破难度也很非常大的,毕竟这是国外这些零部件巨头(博士、德尔福、AVL)积累了很多年的技术精华,凭借技术垄断,他们也拿走了非常可观的利润。
2、发动机的开发周期都很长,而且开发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排放法规的升级,油耗限值的要求、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成本。单纯从发动机考虑,今后竞争的高地,是热效率的提升,从现在的30%多,到40%,甚至是50%,这后面都是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例如稀薄燃烧、均质压燃HCCI、VCR、混动等。这些是国产发动机今后的突破方向。
3、谈发动机不能离开行业政策和发展趋势,否则就是空谈,随着排放升级、双积分和企业平均油耗要求,汽车动力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对我国来说,电动化还涉及到能源安全的问题,且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进步,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动汽车会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对于市内日常通勤,电动车是最佳选择,长距离出行可以选择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所以以后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也是热点方向。对车企来说立足当下,也要投资未来,所以对电动化的投资也是不遗余力。从实际情况看,电动车的全产业链国产化,或者产生一批国际一流的供应商是非常可能的,所以楼主的这个问题也就间接解决了。
2024-01-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