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6-10 · TA获得超过98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7万
展开全部
“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说明在夷陵大战之前,刘备着重让诸葛亮守护后院提供后勤支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刘备认为诸葛亮并不善于攻守之战,不过刘备本身也不是一个兵法大家,这个从他不断逃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现实就知道。不过有了诸葛亮之后,队伍开始迅速强大,其实打仗打的是就是粮草,也许是刘备过怕了逃亡的穷日子吧,把战争的重心放在后方的补给供应上。

刘备死之后,诸葛亮就开始直面战争了,在北伐之前有一个热身的战事,那就是平定南王的叛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的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特点及功业。

诸葛亮倍受人争议的当然是北伐,不过这也许要先从他的出师表读起。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是目前蜀国的境况,事实上是内忧外患,意思告诉刘禅不要登上皇帝位,就万事大吉,现在有的一切,也不过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益州疲弊应该是比较中肯的话,益州是蜀国的中心,刘备在时尚没有平息益州好强与外来者各自为政,矛盾层层的局面,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这也是敲打刘禅,要小心为政,其实这也是诸葛亮要用兵的原因之一,因为先帝也就是刘备毕生心愿就是要光复汉室,因为刘备一直以皇亲国戚,刘氏继承人自居,诸葛亮受刘备托孤,自然不能不把刘备未完成的心愿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其二诸葛亮希望通过对外用兵来转移各派的视线,来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放弃各自小我的矛盾,回归对刘氏江山的拥护上来。所以随后他就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千古名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为丞相,法律严明,这是他受拥护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新生政权稳固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根基未稳,各种隐藏实力蠢蠢欲动的时候,严刑峻法实为必要,这其实是诸葛亮入蜀后的政策基础,当时法正主张要宽松,但诸葛亮力主严刑峻法,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主张,为后来的治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是诸葛亮强势的地方,实际上是对他出师后进行人事安排,可谓用心良苦,惟恐自己不在身边,刘禅被奸人所惑,不过蜀国的确缺人才,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不久矣,这应该是诸葛亮的失误之一,事必躬亲,而身后无人,对于刘禅也没有做到悉心教导,当然,刘禅就是悉心教导,估计也成不了明君,这也就说那么一说,但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都没有把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失误)。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诸葛亮临终受托,的确压力甚大,且以他之智,不会不明白刘禅是什么人,所以也只能事必躬亲,以自己强权主导皇权,从而不负所托,诸葛亮之为人臣,是为臣者之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怪人说,托孤一张纸,害了诸葛一身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个谦辞,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是想成就事业的,也可见诸葛亮是心有大志,也决不是那种羞羞答答的人,管仲、乐毅都是一代名相,可不是内向的人,诸葛亮自比他们,自然有过人之能,因此肯定会为自己的将来进行谋划。后来有人说,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而是诸葛主动上门找刘备,也不是没有可能,也不影响诸葛亮的评价,反证明此人的确有能力,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不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里说明白为什么要出兵,就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心愿,当然也是为了诠释蜀国存在的意义,蜀国为什么存在,就是为了兴复汉室,没有这个目的,刘备的一生就白给了,成立蜀国也是白给啊。想当初刘备一直为兴复汉室摇旗呐喊,拿虎皮,扯大旗,这个旗帜不能丢,否则一些忠于汉室的人心不稳,一些观望的人也会纷纷离去,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对于他于公于私必须做出北伐的姿态)。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