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官和武官的官衔有什么区别
1、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2、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3、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4、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5、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_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6、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7、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8、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9、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扩展资料:
一、武官的职责:
1、以本国武装力量代表的身份与驻在国军方保持外交联系,办理两国军队间的交往和交涉事宜;
2、开展与驻在国军政官员、社会人士以及外交使团(主要是外国武官)的外交和社交活动;
3、根据两国协议和上级指示,承办或者是协办军事援助、军事训练、军品贸易、军工合作和军事技术转让等事宜;
4、以一切合法的手段调查与军事有关的情况,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使馆将情况报告给派遣国一些相关的军事部门。
二、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
1、至高无上的王权是传统文官制度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君主集权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君主握有包括官吏在内的一切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各级政府、大小官员都只是王权的组成部分。
而且文官队伍层层节制,上级官员主宰着下级官员的升降任免,自上而下的授权与控权体系使权力指向单一、人身依附严重,导致官员形成了亦主亦奴的双重人格,对上曲意逢迎、对下作威作福,由此滋生出种种弊端。
2、腐败现象严重
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公共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在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专制体制之下,尽管有诸多法令和专职监督机关,但由于监督机构的权利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权利同出一源,且监察体制单一,其作用和效力极其有限,所以官员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
3、缺乏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下,政府官员的职责十分简单。各级官员最基本的职能为兴教化、倡礼仪、维持治安和催粮征税。
关于行政技术的问题则更多地倚重于幕僚和胥吏,且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由地方乡绅自治,极少需要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因而官员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整合、调控、管理社会的行政知识和技能。
4、官本位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员不仅拥有权力,还拥有财富、声誉和各种特权;做官首先是一种身份等级,其次才是一种职业。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