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学习方法
高二了。。。平时感觉自己学的还可以,,老师讲的都理解,都会,,,,可一到考试就考不好。。怎么办啊...
高二了。。。平时感觉自己学的还可以,,老师讲的都理解,都会,,,,可一到考试就考不好。。 怎么办啊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数学为例的学习方法。慢慢看,发现自己存在哪一方面的问题,再依法提高即可:
要解出一道难题,学生需要依次拥有四方面的能力:①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②掌握基本运算技巧;③建立题目和知识间的类比关系;④掌握常用解题技巧。
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一定可以很快就拥有。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长短不一的时间来提高和完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毕之后,就给学生布置习题,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时,就难以快速高效地完成习题。学生无法做出习题时,不应只是一味对着题目苦苦思索,而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哪方面还有不足,根据自己的不足,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相应的能力之后,再来做题,就会事半功倍。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这个道理。
①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数学上的某个知识点,可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类问题而引入的,但与具体问题不同的是,数学知识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概括了一大堆问题后,抽象出来的产物,并以一系列的符号、公式或定理作为数学语言上的存在。学生要理解相关知识点,就需要在大脑中构建合理的知识图式,把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在最初阶段,将教材快速阅读一到两遍,重点阅读概念定义和公式结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同时形成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一两遍快速阅读,相当于是预习,应在教师正式讲解之前一两个月就实行,因为有些概念,从开始接触到能有概略的理解,常常需要在大脑中存在并酝酿一定的时间。在阅读之后,如果能辅以同学间的讨论或父母老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这样等到正式学习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和定义了。
②掌握基本运算技巧。数学公式或定理本身其实就是运算法则,因为常用而被概括出来,在公式和定理的引入、证明和推导中,包含了一系列最基本的运算技巧,是需要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的。
在数学学习的中间阶段,在对教材的快速阅读中增加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对公式进行抄写。当公式抄写了七八次后,可一边抄写,一边在心中推导公式,根据公式之间的联系把所有知识贯穿为一个整体。这些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基本运算技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同样地,这些学习措施也需要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完成。等到老师讲解时,就可对已经预热的知识起到归纳和补充作用,同时还能解答一些存在的疑问,基本的运算技巧也就了然于胸了。
③建立题目和知识间的类比关系。知识是由一些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再回到实际中去解决更广泛的具体问题。但具体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必须要有能力在具体问题和知识原理之间建立正确的类比关系,选择和组合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列出相应的算式,才能解出题目,否则,即使对相关定理和公式已熟练理解和掌握,也不一定就能解出具体题目。
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你问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公式,他对答如流,解一些只需要运算或变换的题时,他也能轻松完成,但在解实际应用题时,他却列出错误的等式,甚至有时连式子都列不出来,这就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能力在知识和题目之间建立起正确类比关系的缘故。
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读题而不解题”。在学习数学的中期阶段,可在快速阅读中,增加阅读例题但不去看具体的解法,或者增加阅读课后习题。这种只看题但不看解法,也不去解题的做法,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没什么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蔡加尼克曾设计过一个实验:她给实验参与者布置了22种任务,一半任务让参与者顺利完成,另一半则中途打断,让参与者停下来去干别的事情,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蔡加尼克要求他们回忆刚才都接受过哪些任务。结果,参与者对中途被打断的任务记得更牢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有一种追求完整的倾向,任务被中断使人们感到“不完整”,为了体验完整的感觉,人们会不时出现“将任务完成”的想法,从而使得记忆效果更好。
只读题而不解题,大脑可以了解知识的应用范围和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但是,大脑没有得到解法,也被抑制去思考解法,于是形成“不完整”感,从而产生“将题解出来”的渴望,从而自发形成一些对接下来学习有帮助的联接。在下一遍的阅读中,再增加阅读例题的解法,就会对解法有更深的感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更容易在知识和题目间建立类比关系,从而正确解答出题目。
④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教材中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会有一些例题作为演示。但一些复杂的难题,常常需要组合多种解题技巧和多个公式才能解出。另外,尽管数学题目从表面上看是千变万化,但其实可以归为几个大类。最初做习题时,对于表面有差异但其实是同类的题目,学生会觉得遇到的是新问题,要用的解法是新的解法。但在熟练掌握知识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和解法,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这种在学生大脑中从杂乱无章到归纳有绪的感觉,并不是在老师对各种解法详细讲述并归类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接触大量的题目解法之后,老师再进行归类,学生才会恍然大悟。这就是题海战术流行的原因。然而,接触大量的题目,并不一定需要长年累月地用笔和纸来完成习题,学生也可以直接阅读习题和解法,或者可以“心算解题”。
在数学学习的后期,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也可以是带有解法的例题集,在阅读例题时,同时阅读其解法。如果有看不懂的解法,在这一题做上记号,跳过此题继续往下看。在第二遍以后的阅读中,重点阅读带有记号的难题。对于没有记号的题目,则是在上一遍中已经看懂了的,在这一遍看的时候,可以试图用“心算”的方式去解题,如果不能,再略看一下解法。对于不带解法的习题,也可以在一边阅读时,一边在心里构思如何解,若解不出来,就做个记号,跳到下一题,等到全部阅读完毕后,再回头去攻克带记号的题目。“心算解题”时,不需要演算出详细的运算和数值,而是在心理构建出解题的思路即可。
学生用纸和笔演算习题时,全部心思都放在当前这道题上,做下一道题时,又沉浸在下一道题中,忘了刚才做过的题。因为每道题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容易看出题和题之间的关系。而在阅读习题和心算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习题和解法,就更容易看出题和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某些题归于一类。归类完成后,看到同类的题目,只需要在心里稍微一惦念,就可想出解法,甚至看题之后,根本不去想解法,因为知道肯定会做,于是直接跳到下一题。因此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精力,接触到比题海战术更多的习题,同时更能对各种习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整体的认识。
但是,仅仅是阅读解题和心算解题,而不在纸上实际动手做,是不行的,这好比仅仅在大脑中构思一篇文章,却不把它写出来,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一样。所以,在每次阅读习题和心算解题之后,可抽出一两道步骤较繁的难题,在纸上写下解题答案。大脑内的思维常常有点天马行空,而写在纸上的步骤,则必须规范严谨,前后一致,简省得当,使其他人一看就能明白。这些都需要通过亲自动手练习,才能慢慢达到。
要解出一道难题,学生需要依次拥有四方面的能力:①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②掌握基本运算技巧;③建立题目和知识间的类比关系;④掌握常用解题技巧。
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一定可以很快就拥有。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长短不一的时间来提高和完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毕之后,就给学生布置习题,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时,就难以快速高效地完成习题。学生无法做出习题时,不应只是一味对着题目苦苦思索,而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哪方面还有不足,根据自己的不足,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相应的能力之后,再来做题,就会事半功倍。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这个道理。
①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数学上的某个知识点,可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类问题而引入的,但与具体问题不同的是,数学知识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概括了一大堆问题后,抽象出来的产物,并以一系列的符号、公式或定理作为数学语言上的存在。学生要理解相关知识点,就需要在大脑中构建合理的知识图式,把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在最初阶段,将教材快速阅读一到两遍,重点阅读概念定义和公式结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同时形成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一两遍快速阅读,相当于是预习,应在教师正式讲解之前一两个月就实行,因为有些概念,从开始接触到能有概略的理解,常常需要在大脑中存在并酝酿一定的时间。在阅读之后,如果能辅以同学间的讨论或父母老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这样等到正式学习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和定义了。
②掌握基本运算技巧。数学公式或定理本身其实就是运算法则,因为常用而被概括出来,在公式和定理的引入、证明和推导中,包含了一系列最基本的运算技巧,是需要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的。
在数学学习的中间阶段,在对教材的快速阅读中增加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对公式进行抄写。当公式抄写了七八次后,可一边抄写,一边在心中推导公式,根据公式之间的联系把所有知识贯穿为一个整体。这些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基本运算技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同样地,这些学习措施也需要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完成。等到老师讲解时,就可对已经预热的知识起到归纳和补充作用,同时还能解答一些存在的疑问,基本的运算技巧也就了然于胸了。
③建立题目和知识间的类比关系。知识是由一些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再回到实际中去解决更广泛的具体问题。但具体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必须要有能力在具体问题和知识原理之间建立正确的类比关系,选择和组合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列出相应的算式,才能解出题目,否则,即使对相关定理和公式已熟练理解和掌握,也不一定就能解出具体题目。
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你问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公式,他对答如流,解一些只需要运算或变换的题时,他也能轻松完成,但在解实际应用题时,他却列出错误的等式,甚至有时连式子都列不出来,这就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能力在知识和题目之间建立起正确类比关系的缘故。
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读题而不解题”。在学习数学的中期阶段,可在快速阅读中,增加阅读例题但不去看具体的解法,或者增加阅读课后习题。这种只看题但不看解法,也不去解题的做法,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没什么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蔡加尼克曾设计过一个实验:她给实验参与者布置了22种任务,一半任务让参与者顺利完成,另一半则中途打断,让参与者停下来去干别的事情,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蔡加尼克要求他们回忆刚才都接受过哪些任务。结果,参与者对中途被打断的任务记得更牢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有一种追求完整的倾向,任务被中断使人们感到“不完整”,为了体验完整的感觉,人们会不时出现“将任务完成”的想法,从而使得记忆效果更好。
只读题而不解题,大脑可以了解知识的应用范围和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但是,大脑没有得到解法,也被抑制去思考解法,于是形成“不完整”感,从而产生“将题解出来”的渴望,从而自发形成一些对接下来学习有帮助的联接。在下一遍的阅读中,再增加阅读例题的解法,就会对解法有更深的感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更容易在知识和题目间建立类比关系,从而正确解答出题目。
④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教材中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会有一些例题作为演示。但一些复杂的难题,常常需要组合多种解题技巧和多个公式才能解出。另外,尽管数学题目从表面上看是千变万化,但其实可以归为几个大类。最初做习题时,对于表面有差异但其实是同类的题目,学生会觉得遇到的是新问题,要用的解法是新的解法。但在熟练掌握知识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和解法,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这种在学生大脑中从杂乱无章到归纳有绪的感觉,并不是在老师对各种解法详细讲述并归类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接触大量的题目解法之后,老师再进行归类,学生才会恍然大悟。这就是题海战术流行的原因。然而,接触大量的题目,并不一定需要长年累月地用笔和纸来完成习题,学生也可以直接阅读习题和解法,或者可以“心算解题”。
在数学学习的后期,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也可以是带有解法的例题集,在阅读例题时,同时阅读其解法。如果有看不懂的解法,在这一题做上记号,跳过此题继续往下看。在第二遍以后的阅读中,重点阅读带有记号的难题。对于没有记号的题目,则是在上一遍中已经看懂了的,在这一遍看的时候,可以试图用“心算”的方式去解题,如果不能,再略看一下解法。对于不带解法的习题,也可以在一边阅读时,一边在心里构思如何解,若解不出来,就做个记号,跳到下一题,等到全部阅读完毕后,再回头去攻克带记号的题目。“心算解题”时,不需要演算出详细的运算和数值,而是在心理构建出解题的思路即可。
学生用纸和笔演算习题时,全部心思都放在当前这道题上,做下一道题时,又沉浸在下一道题中,忘了刚才做过的题。因为每道题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容易看出题和题之间的关系。而在阅读习题和心算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习题和解法,就更容易看出题和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某些题归于一类。归类完成后,看到同类的题目,只需要在心里稍微一惦念,就可想出解法,甚至看题之后,根本不去想解法,因为知道肯定会做,于是直接跳到下一题。因此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精力,接触到比题海战术更多的习题,同时更能对各种习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整体的认识。
但是,仅仅是阅读解题和心算解题,而不在纸上实际动手做,是不行的,这好比仅仅在大脑中构思一篇文章,却不把它写出来,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一样。所以,在每次阅读习题和心算解题之后,可抽出一两道步骤较繁的难题,在纸上写下解题答案。大脑内的思维常常有点天马行空,而写在纸上的步骤,则必须规范严谨,前后一致,简省得当,使其他人一看就能明白。这些都需要通过亲自动手练习,才能慢慢达到。
展开全部
老师讲的都会考试考不好这是眼高手低的问题。
我给你讲讲我的高中的经历。
高一时习惯自学。老师讲的、布置的作业我全部按时完成,课余时间做大量习题(自己的习题量大概是其他同学的两倍),数学物理经常满分。这是做题做出来的,不是听课听出来的。
高二时我各种懒,各科都不靠谱,成绩退步,无经验可交流。
高三时我很纠结,高二落下来的自己实在补不回去。我的做法是听老师讲课,把老师讲的知识都记下来,听懂不是关键,关键是课下自己都温习一遍,老师讲过的题,不论我之前是不是会做,课后我都会按老师的思路再整理一遍。有时间再看一看。这并不是仅仅听懂,而是讲老师的做题思路完全贯穿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了,以后考试我卷子上做题的步骤基本和老师讲卷子时讲的都一样了。数学经常满分。
“老师讲的都能听懂”说这话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最重要的步骤是老师讲完了你该怎么做。希望你有所启发,课后多动手,把老师讲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我给你讲讲我的高中的经历。
高一时习惯自学。老师讲的、布置的作业我全部按时完成,课余时间做大量习题(自己的习题量大概是其他同学的两倍),数学物理经常满分。这是做题做出来的,不是听课听出来的。
高二时我各种懒,各科都不靠谱,成绩退步,无经验可交流。
高三时我很纠结,高二落下来的自己实在补不回去。我的做法是听老师讲课,把老师讲的知识都记下来,听懂不是关键,关键是课下自己都温习一遍,老师讲过的题,不论我之前是不是会做,课后我都会按老师的思路再整理一遍。有时间再看一看。这并不是仅仅听懂,而是讲老师的做题思路完全贯穿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了,以后考试我卷子上做题的步骤基本和老师讲卷子时讲的都一样了。数学经常满分。
“老师讲的都能听懂”说这话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最重要的步骤是老师讲完了你该怎么做。希望你有所启发,课后多动手,把老师讲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们是高二选科的吗,学理科,教材是重点,教材的基本知识不只是你懂那面上的那点,要深入进去,这样才能把教材的精华吃出来,否则,以后容易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忘掉,对于考试,你如果基础还可以,那么你应该自己找题来多做做,做了还要总结下,它考的知识点是什么,出题人为什么会这样考,弄懂这些,那么再考这种知识点的题,你就不会棘手了,也不会考不好了,理科也重视教材,切记不要光忘了做题把教材放一边。最后祝你学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现在是南京东南大学毕业的,我在高中的时候也遇到了你这样的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就象学习游泳,老师讲的再多,你听的再明白,可是你不去实跻,你不下水去游,你是永远学不会的.所以学习理科也一样,你一定要多做习题,要不厌起烦的做,做到看到题目闭这眼睛都能做出来为止.学好理科,一个字做,做多了习题,保证重点大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什么是考试,考试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看你答对的题的数量,你平时要注意在规定时间里做题,也就是限时做题。只有如此才能在平时感受考试的气氛。还有一句话就是“提高分数分数,就是虔诚地相信题海战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