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主持人殷亚敏: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光临中国移动.珠海文化大讲堂第93期的讲座现场。首先向大家补祝“双节”的问候,这是国庆和中秋佳节之后我们开讲的第一期。
首先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和我一样不懂音乐的举手?(很多观众举手)
我跟在座举手的朋友一样不懂音乐,过去我很自卑,但是我今天上午看到周海宏教授讲座的一段话,一下子“自卑”这块石头就落地了,原因如何呢?一会儿在周教授的讲座当中各位就能够揭开谜团、放下心中的石头。周海宏教授和珠海缘分很深,周院长曾经多次到珠海,一直对珠海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听熟悉他的朋友讲,周教授看到珠海有青山被挖开,就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周教授和珠海人的缘分深,还因为这次拨冗接受邀请来珠海做讲座。周喊猛教授本身担任领导职务,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日程排得很满,同时他的音乐讲座在全国都非常有名,在大学、商学院、企事业单位排得很满。但是一听说是珠海人的邀请,就见缝插针,安排了今天给我们做这场宝贵的讲座。今天讲座完了以后,饭都不吃,就要赶到机场飞去郑州。首先对周教授对珠海人的情义,表示我们深深的感谢。
主持人殷亚敏:周教授的人生可以说就好像交响乐一样地丰富而又耀眼。他30岁就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面壁十年做学问。41岁的时候又成为最年轻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钢琴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等多个领域成果丰硕,有机会我们会请他一一为各位开讲。今天是请他则是以著名音乐心理学家的身份为我们开讲《走进音乐的世界》,让我们掌声有请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海宏先生开讲!
周海宏: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把能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首先感谢珠海的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中国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他弹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来了一个砍柴人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见他弹琴张嘴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想表现高山,一下子被人听出来了。俞伯牙想我再来一段,我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就说:“洋洋兮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弹什么,人家砍柴的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什么意思,于是俩人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钟子期就死了,之后不管俞伯牙弹什么没有人可以听懂。最后俞伯牙非常伤心,伤心到极点就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于是有了“高山流水”及“知音”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啊!
这个故事讲的是2000多年前的事,一晃人类文明过了200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这件事好像就一点儿都没变。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还有很多人觉得音乐这玩意儿高深难懂,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欣赏。我估计大家一听是音乐讲座,并且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讲音乐,我估计你大让脑子里十有八九出现过“不懂”这两个字。
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呢?我们今天的标题是《走进音乐的世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只有一次机会跟大家见面,我知道大家在那么繁忙的工作学习当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听一场音乐讲座实属不易,所以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我讲座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标题,这个小标题表明了我今天下午的决心,就是“欣赏严肃音乐一次通”,郑仿桥通过今天一次讲座就把大家带到音乐的世界里面去,把大家不懂音乐的困惑一扫而空,起到咱们国家历史上多年普及音乐都起不到的效果。
今天的讲座三个目的。
第一,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希望大家对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有所了解。
第二,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让大家从此终生地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
第三,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使大家从此更加重视艺术。
要同时达到这三个目的,这个讲座主要有以下五个内容: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音乐的表现机制和理解活动的特征、再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如何体验音乐、再分析一下为什么严肃音乐难以接受,最后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
第一个话题“音乐何须懂?”
好多朋友一看这个标题都惊讶,心想我们本来是想通过在这里听周老师讲完以后就懂音乐了,怎么屏幕上打出这个标题来?其实我想在这个标题下面谈谈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和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觉得听不懂音乐。
我们的研究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了很大样的对比性调查。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那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中,“听不懂”、“不知道音乐表达什么”占了很大的百分比。其实做这个调查之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经典音乐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听不懂,一想到自己啥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面装模作样地很尴尬,一般遇到这种事也不爱去。有时候电视台、电台赶上这样的节目了,听上去没什么意思,赶快就转台了,有时候你稍微想多听一会儿,人家就说风凉话“你听得懂吗?听不懂装什么高雅啊?装相。”很多人有这种经历,我从小是学钢琴的,有类似的经历。有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学科,已经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了,有一天我练了《夕阳箫鼓》的曲子(曲子还有一个叫法是《春江花月夜》)。有一天我正在练琴时,父亲来到我旁边(他是一个作家),他说,“这个曲子你弹了这么久了,你给我说说,这里哪个地方表现了春、江、花、月、夜?搞音乐的,你给我讲讲吧?”哎哟,当时急得我涨了个大红脸,什么都答不上来。我父亲非常不满意,“哼,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小时候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听到别人说这个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
当时,我真的是非常难受。
大家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在音乐里面来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后面蕴含着一个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果你要是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所以,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层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呢?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着知音,2000多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音乐。在座的听不出来,我学了多年钢琴连自己弹的曲子是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特别是我刚上中央音乐学院头两年,脑袋上扣了一个大帽子以后,一度搞得我非常苦恼。直到我在学校上了一门《音乐美学》的课,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使我有了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当时一想,哎呀,就为了这么点简单的事苦恼了自己这么多年,实在是太亏了。大家不用上音乐学院,也不用学什么音乐美学,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够想通这个道理。
大家想想音乐这门艺术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音响就具有以下两个基本属性:第一个没有视觉性,“当”地一声,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它本身是一个听觉的信号,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音乐不能传达视觉形象。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人类语言的声音是一个符号,“桌子”这样的声音就取代了某个东西。但是音乐的声音不是任何代号,“哆唻咪”没有语义性,它不是一个语言的概念,所以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音乐的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是客观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告诉大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
可能很多人不信,我们要用数据来说话,问卷调查“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了什么。”普通院校学习的同意率很高,音乐院校学生的同意率很低。这说明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敢告诉大伙儿的事实,其实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音乐。我问一个学生,他现在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老师了,我问他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一听说你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就问你的音乐表现了什么?他说这种情况太多了。我说,你听得出来吗?他说,我根本什么都听不出来。我说,那你怎么办?他说,我必须得瞎编啊,要不多丢人啊?可见这种压力之大。
在“高山流水”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后面所蕴含的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压力,什么压力呢?我概括为视觉性、语义性内容,视觉性就是形象、场景,语义性比如说是思想、哲理。但是音乐艺术、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方面的内容,主观上想听懂,客观上实际上表现不了。这就是为什么音乐那么难懂。
2000多年前的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其实那些音乐专家们也听不出来,道理就在于此。说出来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现在我要说的是,“俞伯牙,是你不懂音乐,你要是真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听众在音乐当中听出那么具体的东西来。”现在我就不怕你问我了,你问我,我说不出来,说明我懂音乐,你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是外行。大家都听不懂,你也听不懂,我也听不懂,难道我们之间没有区别了吗?我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还是要用数据说话,(问卷调查)“如果不了解音乐内容的人就没办法欣赏。”调查结果音乐院校和普通院校也存在着差别,这个差别说明了什么呢?又说明了一个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告诉大伙儿的事实,实际上搞音乐的和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时往往并不在乎懂不懂的事,用我的话说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家一听,这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得,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都听不出来,哎呀,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法儿欣赏就不听了,可是我们这帮搞音乐的,一听和大家一样也是什么都听不出来,可是我们接着往下听!在座的听不懂不听,我们听不懂也听,这就是我们的区别。
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听出形象、哲理等等东西,用我的话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内容解说音乐”。这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我们认为,在音乐中寻求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东西,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障碍。
大家一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心想)得,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也听不出来,哎呀,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办法欣赏,就不听了。还是这个作品,把它放到轻音乐唱片里,一听挺好听、挺舒服、挺悦耳的,也不管那么多,就听下去了。为什么?同样的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发生了能欣赏和不能欣赏的差别吗?
“要听懂”,这样一个纸一样薄的、一捅就破的概念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之所以形成全国人们普遍认为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我觉得除了历史上的故事影响实在是太大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我国进行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用我的话来讲,“基本上都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一般来说都是这个套路。不知不觉地这种观念就进了大家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欣赏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等,甚至还得学点乐理知识”。经年累月的宣传,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节目单等等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当中这个误区。我觉得严肃音乐听众少是和以往的媒体、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当年我也做过那样的讲座。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来到这里,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的美!别管什么“懂”、“不懂”之事,这中午还有一点儿困,就着音乐咱们睡个午觉。
(现场播放英国艾尔加的《爱的致意》)
周海宏:大家觉得好听吗?(观众:好听)听懂了吗?
还行吧?听懂了吗?其实大家可以想听轻音乐一样,如果我刚刚说了背景,说这是英国艾尔加的作品《爱的致意》,乐曲表现了什么什么,可能在座的欣赏负担就不一样了。大家记住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很多人可能有疑问了,那么多专家学者那么多年全想不明白?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现在我好想是川剧变脸一样,我把脸一边,开始站在那一派观点讲话。音乐真的不能表现内容吗?我们用事实说话。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1、险峻的高山 2、清澈的小溪 3、秀丽的田园 4、汹涌的大海。
你觉得哪一段音乐分别表达了哪一个场景。
(现场播放比较一段比较雄壮的音乐)
周海宏:大家说号吧,几号?
(观众:1号、4号)
我到处搞讲座,上到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下到几岁的小孩,说得最多的是1号、4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听第二首。
(现场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
周海宏:几号?
(观众:2号、3号)
回答最多的是2号,其次是3号,和大家完全一样。
周海宏:如此一致的理解又说明什么?难道音乐不还是可以听懂的吗?其实“要听懂”和“何需懂”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间进行了多年的争论,难道音乐不可懂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大家了解一点儿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了。什么是联觉呢?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说哪一个像巧克力,哪一个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一种味觉的感受跟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再来,一个重一个轻,高音、低音哪个重、哪个轻?低音重、高音轻。闷热和凉爽哪个是高音?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呢?大家看这么多种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的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听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是不是?好,我今天要让大家上一个台阶,让大家对自己的音乐细胞有一点信心,我想请大家当一把音乐制作人,我这里有一个空调机要做一个广告音乐,你选哪一段。
(现场播放两段音乐,一段低沉、一段轻快)
周海宏:用哪段?
(观众:第二段)
周海宏:谁说我们不懂音乐,我们非但懂音乐,而且还可以当制作人。高音给人的感觉凉快!
反正什么《社会经纬》、《法制进行时》就用第一段音乐,因为它给人感觉深沉。大家想想,“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这两个字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跟视、听、味、触、嗅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反应,人人都有,只是大家平常不注意而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使得声音这一门声音的艺术能够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听觉之外的东西,核心道理就在与此。
刚才大家当了一把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我现在想让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对自己音乐细胞的自信心。我想让大家当一把作曲家,看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我想请大家创作一首哀乐,你来创作哀乐,是高音还是低音呢?(观众:低音)快速还是慢速呢?(观众:慢速)上升还是下降的旋律呢?(观众:下降的)你太有才了!
(现场播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周海宏: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长得是一样的。外国音乐这样给人以悲伤感,中国音乐要是这样也给人悲伤感。我有个同学现在是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任,他说,有一天我哄小女儿睡觉,她才八个月还不会说话呢,我给她唱中国民歌《小白菜》。
(周教授现场清唱《小白菜》:小白菜呀、地里黄啊,两三岁上没了娘)
结果小孩给唱哭了,还不会说话呢,音乐就听懂了。
音乐在联觉的同时能跟情绪发生对应关系,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惟乐不可以为伪”,惟有音乐这件事不可能造假,你的真情实感透过旋律、音调都可以表现出来。现在好多流行歌给我的感觉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现在的流行歌都是爱情歌曲,其他都不唱,流行歌的题材范围非常窄基本上都是爱情,本来爱情酸甜苦辣都有啊,流行歌里面的爱情都是悲伤的,伤心、离别、痛苦、等待、找不见、不见不散,词写的都是撕心裂肺的,但旋律…(周教授清唱“伤心总是难免的”),听了一点而都不伤心。(观众笑)还有一首歌怎么唱的?“想哭的我,可怎么哭也哭不出来…”(周教授清唱)…一点儿都不想苦,日子过得太好了。
周海宏:我们用音乐表达一下汹涌的大海、起伏的群山。
(现场播放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题)
周海宏:首先声音很强给人感觉很有气势;其次很低给人感觉很深沉;第三你听旋律“拉西拉西拉嗦发唆咪”波浪型起伏。
周海宏:现在我想让大家写一首乐曲表现“黎明”,先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来表现的话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观众:低音)长音还是短音?(观众:长音)。现在描写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越来越高,越来越短。
(现场播放穆索尔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周海宏: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也是一样的。
周海宏:现在听听哪个是野蜂,哪个是蝴蝶?不是小蜜蜂,是那种大马蜂子。
(现场播放两段音乐)
周海宏:大家没有听错吧?
接下来听听哪个是英雄、哪个是恶霸?
(现场播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的主题与南霸天的主题。)
周海宏:在座的各位,现在我旋律的调调一点都不变,把它改成洪常青就义前的曲子,把它降低、拉长。
(现场播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悲壮就义前的曲子)
周海宏:作曲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也就是降低、拉长这两项。其实音乐就是凭联觉表现各种东西的,作曲家也就是凭这种感觉选择和组织声音表现他所要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一套心理反应的机制下,在作曲家影响当中感受到他的表现意图。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下来两派观点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是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理解音乐,“音乐何须懂”。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你认为音乐什么也表现不了,音乐欣赏就是纯粹的听觉感受也是错误的。那大家有产生疑问了,那我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怎么以前我啥都听不懂,今天周老师往这里一坐,全听懂了,这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老快吧。
我们继续分析。首先从作品角度看,音乐作品能否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你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所表现的东西在联觉上要一直都对应得非常好,如果对应得非常好,像刚才的作品,人人都可以听得出来,如果对应得不好,就不能怪我们听众听不懂,是作曲家写得不像。首先还是作曲家的责备,下面这个曲子我们就听一句。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当当当滴…”持续地慢速、低音、下降,什么情绪啊?悲伤。巴赫的《约翰受难乐》。还有一种是这样的。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搭噔”上去了,“嗒”又下来了,“噔”又上去了,“滴”又下来了。一上一下,一快一慢,没有持续稳定的状况,这样的音乐很难让人产生表现了什么感觉,刚才的作品为什么大家感觉那么明确?因为我选的全是(联觉)最像的作品,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音乐的音响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是很难产生明确地表现了什么的感觉的。
当然了,我们听众也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特别小孩联觉特别敏感,刚会说话走路,音乐一奏响人就跟着音乐跳了,情绪、节奏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多家长还以为自己生出一天才来了呢。
其实人对音乐的反应是相当本能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感觉慢慢慢慢越来越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可能需要努力了。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比较复杂的作品,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交响诗—芬兰颂》。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闹得很凶,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西贝柳斯写下了这部作品。作品写完了也上演了,但刚演了一个月就被禁演了,因为沙皇俄国统治当局的文化检察官听出来了,你这个作品是想造反的,是想把我推翻的。一个纯粹的器乐作品,也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感受。现在我要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可能很多人在下边嘀咕了,前面的作品之所以能听出来,是因为你周老师想鼓励我们给我们提示,让我们在那么小的提示范围内去选,当然能选出来了,都把我们当小孩啊?我那音乐细胞,用东北话说就是,都是你搁这儿忽悠出来的。
现在我不给大家任何提示,作品的第一个主题,你告诉我,听了以后是什么感觉。
(现场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周海宏:是什么?
(观众:压迫)
周海宏:有人用的词跟我一模一样,“压迫”。
(现场继续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周海宏:第二个主题。
是什么感觉?
(观众:苦难)
周海宏:第三个主题?
(观众:反抗、觉醒)
周海宏:第四个主题?
(观众:战斗)
没错。
周海宏:第五个主题?
(观众:斗争)
周海宏:对,镇压和斗争。明白了吧,你们的音乐细胞足够当沙皇俄国的文化审查官,不是我忽悠出来的。
(现场继续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最后音乐变成了这样(主题6:斗争/前进),
然后变成这样(主题7:反扑/战斗),
然后是这样,这个旋律被选为芬兰国歌。
然后是这样(主题7斗争/胜利向前),
最后(主题10:胜利)。
主持人殷亚敏: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光临中国移动.珠海文化大讲堂第93期的讲座现场。首先向大家补祝“双节”的问候,这是国庆和中秋佳节之后我们开讲的第一期。
首先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和我一样不懂音乐的举手?(很多观众举手)
我跟在座举手的朋友一样不懂音乐,过去我很自卑,但是我今天上午看到周海宏教授讲座的一段话,一下子“自卑”这块石头就落地了,原因如何呢?一会儿在周教授的讲座当中各位就能够揭开谜团、放下心中的石头。周海宏教授和珠海缘分很深,周院长曾经多次到珠海,一直对珠海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听熟悉他的朋友讲,周教授看到珠海有青山被挖开,就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周教授和珠海人的缘分深,还因为这次拨冗接受邀请来珠海做讲座。周喊猛教授本身担任领导职务,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日程排得很满,同时他的音乐讲座在全国都非常有名,在大学、商学院、企事业单位排得很满。但是一听说是珠海人的邀请,就见缝插针,安排了今天给我们做这场宝贵的讲座。今天讲座完了以后,饭都不吃,就要赶到机场飞去郑州。首先对周教授对珠海人的情义,表示我们深深的感谢。
主持人殷亚敏:周教授的人生可以说就好像交响乐一样地丰富而又耀眼。他30岁就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面壁十年做学问。41岁的时候又成为最年轻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钢琴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等多个领域成果丰硕,有机会我们会请他一一为各位开讲。今天是请他则是以著名音乐心理学家的身份为我们开讲《走进音乐的世界》,让我们掌声有请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海宏先生开讲!
周海宏: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把能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首先感谢珠海的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中国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他弹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来了一个砍柴人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见他弹琴张嘴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想表现高山,一下子被人听出来了。俞伯牙想我再来一段,我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就说:“洋洋兮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弹什么,人家砍柴的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什么意思,于是俩人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钟子期就死了,之后不管俞伯牙弹什么没有人可以听懂。最后俞伯牙非常伤心,伤心到极点就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于是有了“高山流水”及“知音”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啊!
这个故事讲的是2000多年前的事,一晃人类文明过了200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这件事好像就一点儿都没变。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还有很多人觉得音乐这玩意儿高深难懂,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欣赏。我估计大家一听是音乐讲座,并且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讲音乐,我估计你大让脑子里十有八九出现过“不懂”这两个字。
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呢?我们今天的标题是《走进音乐的世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只有一次机会跟大家见面,我知道大家在那么繁忙的工作学习当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听一场音乐讲座实属不易,所以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我讲座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标题,这个小标题表明了我今天下午的决心,就是“欣赏严肃音乐一次通”,郑仿桥通过今天一次讲座就把大家带到音乐的世界里面去,把大家不懂音乐的困惑一扫而空,起到咱们国家历史上多年普及音乐都起不到的效果。
今天的讲座三个目的。
第一,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希望大家对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有所了解。
第二,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让大家从此终生地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
第三,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使大家从此更加重视艺术。
要同时达到这三个目的,这个讲座主要有以下五个内容: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音乐的表现机制和理解活动的特征、再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如何体验音乐、再分析一下为什么严肃音乐难以接受,最后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
第一个话题“音乐何须懂?”
好多朋友一看这个标题都惊讶,心想我们本来是想通过在这里听周老师讲完以后就懂音乐了,怎么屏幕上打出这个标题来?其实我想在这个标题下面谈谈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和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觉得听不懂音乐。
我们的研究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了很大样的对比性调查。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那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中,“听不懂”、“不知道音乐表达什么”占了很大的百分比。其实做这个调查之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经典音乐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听不懂,一想到自己啥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面装模作样地很尴尬,一般遇到这种事也不爱去。有时候电视台、电台赶上这样的节目了,听上去没什么意思,赶快就转台了,有时候你稍微想多听一会儿,人家就说风凉话“你听得懂吗?听不懂装什么高雅啊?装相。”很多人有这种经历,我从小是学钢琴的,有类似的经历。有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学科,已经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了,有一天我练了《夕阳箫鼓》的曲子(曲子还有一个叫法是《春江花月夜》)。有一天我正在练琴时,父亲来到我旁边(他是一个作家),他说,“这个曲子你弹了这么久了,你给我说说,这里哪个地方表现了春、江、花、月、夜?搞音乐的,你给我讲讲吧?”哎哟,当时急得我涨了个大红脸,什么都答不上来。我父亲非常不满意,“哼,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小时候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听到别人说这个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
当时,我真的是非常难受。
大家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在音乐里面来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后面蕴含着一个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果你要是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所以,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层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呢?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着知音,2000多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音乐。在座的听不出来,我学了多年钢琴连自己弹的曲子是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特别是我刚上中央音乐学院头两年,脑袋上扣了一个大帽子以后,一度搞得我非常苦恼。直到我在学校上了一门《音乐美学》的课,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使我有了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当时一想,哎呀,就为了这么点简单的事苦恼了自己这么多年,实在是太亏了。大家不用上音乐学院,也不用学什么音乐美学,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够想通这个道理。
大家想想音乐这门艺术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音响就具有以下两个基本属性:第一个没有视觉性,“当”地一声,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它本身是一个听觉的信号,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音乐不能传达视觉形象。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人类语言的声音是一个符号,“桌子”这样的声音就取代了某个东西。但是音乐的声音不是任何代号,“哆唻咪”没有语义性,它不是一个语言的概念,所以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音乐的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是客观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告诉大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
可能很多人不信,我们要用数据来说话,问卷调查“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了什么。”普通院校学习的同意率很高,音乐院校学生的同意率很低。这说明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敢告诉大伙儿的事实,其实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音乐。我问一个学生,他现在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老师了,我问他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一听说你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就问你的音乐表现了什么?他说这种情况太多了。我说,你听得出来吗?他说,我根本什么都听不出来。我说,那你怎么办?他说,我必须得瞎编啊,要不多丢人啊?可见这种压力之大。
在“高山流水”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后面所蕴含的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压力,什么压力呢?我概括为视觉性、语义性内容,视觉性就是形象、场景,语义性比如说是思想、哲理。但是音乐艺术、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方面的内容,主观上想听懂,客观上实际上表现不了。这就是为什么音乐那么难懂。
2000多年前的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其实那些音乐专家们也听不出来,道理就在于此。说出来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现在我要说的是,“俞伯牙,是你不懂音乐,你要是真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听众在音乐当中听出那么具体的东西来。”现在我就不怕你问我了,你问我,我说不出来,说明我懂音乐,你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是外行。大家都听不懂,你也听不懂,我也听不懂,难道我们之间没有区别了吗?我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还是要用数据说话,(问卷调查)“如果不了解音乐内容的人就没办法欣赏。”调查结果音乐院校和普通院校也存在着差别,这个差别说明了什么呢?又说明了一个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告诉大伙儿的事实,实际上搞音乐的和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时往往并不在乎懂不懂的事,用我的话说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家一听,这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得,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都听不出来,哎呀,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法儿欣赏就不听了,可是我们这帮搞音乐的,一听和大家一样也是什么都听不出来,可是我们接着往下听!在座的听不懂不听,我们听不懂也听,这就是我们的区别。
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听出形象、哲理等等东西,用我的话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内容解说音乐”。这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我们认为,在音乐中寻求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东西,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障碍。
大家一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心想)得,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也听不出来,哎呀,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办法欣赏,就不听了。还是这个作品,把它放到轻音乐唱片里,一听挺好听、挺舒服、挺悦耳的,也不管那么多,就听下去了。为什么?同样的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发生了能欣赏和不能欣赏的差别吗?
“要听懂”,这样一个纸一样薄的、一捅就破的概念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之所以形成全国人们普遍认为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我觉得除了历史上的故事影响实在是太大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我国进行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用我的话来讲,“基本上都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一般来说都是这个套路。不知不觉地这种观念就进了大家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欣赏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等,甚至还得学点乐理知识”。经年累月的宣传,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节目单等等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当中这个误区。我觉得严肃音乐听众少是和以往的媒体、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当年我也做过那样的讲座。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来到这里,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的美!别管什么“懂”、“不懂”之事,这中午还有一点儿困,就着音乐咱们睡个午觉。
(现场播放英国艾尔加的《爱的致意》)
周海宏:大家觉得好听吗?(观众:好听)听懂了吗?
还行吧?听懂了吗?其实大家可以想听轻音乐一样,如果我刚刚说了背景,说这是英国艾尔加的作品《爱的致意》,乐曲表现了什么什么,可能在座的欣赏负担就不一样了。大家记住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很多人可能有疑问了,那么多专家学者那么多年全想不明白?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现在我好想是川剧变脸一样,我把脸一边,开始站在那一派观点讲话。音乐真的不能表现内容吗?我们用事实说话。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1、险峻的高山 2、清澈的小溪 3、秀丽的田园 4、汹涌的大海。
你觉得哪一段音乐分别表达了哪一个场景。
(现场播放比较一段比较雄壮的音乐)
周海宏:大家说号吧,几号?
(观众:1号、4号)
我到处搞讲座,上到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下到几岁的小孩,说得最多的是1号、4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听第二首。
(现场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
周海宏:几号?
(观众:2号、3号)
回答最多的是2号,其次是3号,和大家完全一样。
周海宏:如此一致的理解又说明什么?难道音乐不还是可以听懂的吗?其实“要听懂”和“何需懂”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间进行了多年的争论,难道音乐不可懂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大家了解一点儿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了。什么是联觉呢?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说哪一个像巧克力,哪一个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一种味觉的感受跟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再来,一个重一个轻,高音、低音哪个重、哪个轻?低音重、高音轻。闷热和凉爽哪个是高音?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呢?大家看这么多种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的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听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是不是?好,我今天要让大家上一个台阶,让大家对自己的音乐细胞有一点信心,我想请大家当一把音乐制作人,我这里有一个空调机要做一个广告音乐,你选哪一段。
(现场播放两段音乐,一段低沉、一段轻快)
周海宏:用哪段?
(观众:第二段)
周海宏:谁说我们不懂音乐,我们非但懂音乐,而且还可以当制作人。高音给人的感觉凉快!
反正什么《社会经纬》、《法制进行时》就用第一段音乐,因为它给人感觉深沉。大家想想,“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这两个字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跟视、听、味、触、嗅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反应,人人都有,只是大家平常不注意而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使得声音这一门声音的艺术能够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听觉之外的东西,核心道理就在与此。
刚才大家当了一把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我现在想让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对自己音乐细胞的自信心。我想让大家当一把作曲家,看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我想请大家创作一首哀乐,你来创作哀乐,是高音还是低音呢?(观众:低音)快速还是慢速呢?(观众:慢速)上升还是下降的旋律呢?(观众:下降的)你太有才了!
(现场播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周海宏: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长得是一样的。外国音乐这样给人以悲伤感,中国音乐要是这样也给人悲伤感。我有个同学现在是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任,他说,有一天我哄小女儿睡觉,她才八个月还不会说话呢,我给她唱中国民歌《小白菜》。
(周教授现场清唱《小白菜》:小白菜呀、地里黄啊,两三岁上没了娘)
结果小孩给唱哭了,还不会说话呢,音乐就听懂了。
音乐在联觉的同时能跟情绪发生对应关系,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惟乐不可以为伪”,惟有音乐这件事不可能造假,你的真情实感透过旋律、音调都可以表现出来。现在好多流行歌给我的感觉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现在的流行歌都是爱情歌曲,其他都不唱,流行歌的题材范围非常窄基本上都是爱情,本来爱情酸甜苦辣都有啊,流行歌里面的爱情都是悲伤的,伤心、离别、痛苦、等待、找不见、不见不散,词写的都是撕心裂肺的,但旋律…(周教授清唱“伤心总是难免的”),听了一点而都不伤心。(观众笑)还有一首歌怎么唱的?“想哭的我,可怎么哭也哭不出来…”(周教授清唱)…一点儿都不想苦,日子过得太好了。
周海宏:我们用音乐表达一下汹涌的大海、起伏的群山。
(现场播放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题)
周海宏:首先声音很强给人感觉很有气势;其次很低给人感觉很深沉;第三你听旋律“拉西拉西拉嗦发唆咪”波浪型起伏。
周海宏:现在我想让大家写一首乐曲表现“黎明”,先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来表现的话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观众:低音)长音还是短音?(观众:长音)。现在描写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越来越高,越来越短。
(现场播放穆索尔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周海宏: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也是一样的。
周海宏:现在听听哪个是野蜂,哪个是蝴蝶?不是小蜜蜂,是那种大马蜂子。
(现场播放两段音乐)
周海宏:大家没有听错吧?
接下来听听哪个是英雄、哪个是恶霸?
(现场播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的主题与南霸天的主题。)
周海宏:在座的各位,现在我旋律的调调一点都不变,把它改成洪常青就义前的曲子,把它降低、拉长。
(现场播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悲壮就义前的曲子)
周海宏:作曲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也就是降低、拉长这两项。其实音乐就是凭联觉表现各种东西的,作曲家也就是凭这种感觉选择和组织声音表现他所要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一套心理反应的机制下,在作曲家影响当中感受到他的表现意图。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下来两派观点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是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理解音乐,“音乐何须懂”。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你认为音乐什么也表现不了,音乐欣赏就是纯粹的听觉感受也是错误的。那大家有产生疑问了,那我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怎么以前我啥都听不懂,今天周老师往这里一坐,全听懂了,这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老快吧。
我们继续分析。首先从作品角度看,音乐作品能否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你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所表现的东西在联觉上要一直都对应得非常好,如果对应得非常好,像刚才的作品,人人都可以听得出来,如果对应得不好,就不能怪我们听众听不懂,是作曲家写得不像。首先还是作曲家的责备,下面这个曲子我们就听一句。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当当当滴…”持续地慢速、低音、下降,什么情绪啊?悲伤。巴赫的《约翰受难乐》。还有一种是这样的。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搭噔”上去了,“嗒”又下来了,“噔”又上去了,“滴”又下来了。一上一下,一快一慢,没有持续稳定的状况,这样的音乐很难让人产生表现了什么感觉,刚才的作品为什么大家感觉那么明确?因为我选的全是(联觉)最像的作品,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音乐的音响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是很难产生明确地表现了什么的感觉的。
当然了,我们听众也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特别小孩联觉特别敏感,刚会说话走路,音乐一奏响人就跟着音乐跳了,情绪、节奏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多家长还以为自己生出一天才来了呢。
其实人对音乐的反应是相当本能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感觉慢慢慢慢越来越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可能需要努力了。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比较复杂的作品,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交响诗—芬兰颂》。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闹得很凶,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西贝柳斯写下了这部作品。作品写完了也上演了,但刚演了一个月就被禁演了,因为沙皇俄国统治当局的文化检察官听出来了,你这个作品是想造反的,是想把我推翻的。一个纯粹的器乐作品,也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感受。现在我要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可能很多人在下边嘀咕了,前面的作品之所以能听出来,是因为你周老师想鼓励我们给我们提示,让我们在那么小的提示范围内去选,当然能选出来了,都把我们当小孩啊?我那音乐细胞,用东北话说就是,都是你搁这儿忽悠出来的。
现在我不给大家任何提示,作品的第一个主题,你告诉我,听了以后是什么感觉。
(现场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周海宏:是什么?
(观众:压迫)
周海宏:有人用的词跟我一模一样,“压迫”。
(现场继续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周海宏:第二个主题。
是什么感觉?
(观众:苦难)
周海宏:第三个主题?
(观众:反抗、觉醒)
周海宏:第四个主题?
(观众:战斗)
没错。
周海宏:第五个主题?
(观众:斗争)
周海宏:对,镇压和斗争。明白了吧,你们的音乐细胞足够当沙皇俄国的文化审查官,不是我忽悠出来的。
(现场继续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最后音乐变成了这样(主题6:斗争/前进),
然后变成这样(主题7:反扑/战斗),
然后是这样,这个旋律被选为芬兰国歌。
然后是这样(主题7斗争/胜利向前),
最后(主题10:胜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