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求、、、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1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的语文,数学,政治!谢谢
2个回答
2011-02-11
展开全部
语 文
命题人:印道红
本试题卷共7 道大题,21 道小题,共8 页。时量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嬗变(shàn ) 宽宥(yòu ) 逡巡(qūn ) 桀骜不训 ( xùn )
B .颈项(jǐng ) 颠簸(bǒ) 符合(fú) 阴阳五行(xíng )
C .着陆(zháo ) 机杼(zhù) 契机(qì) 以讹传讹(é)
D .纤巧(qiān ) 劲头(jìn ) 毗邻(pí) 量体裁衣(liáng )
1 . B ( A .桀骜不驯;C . “着”读作zhuó; D . “纤”读作xiān,“量”读作liáng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我们开辟绿色通道,减免税费,同时我们还抑制囤积居奇,保证物价能够不受这些过度投机行为的干扰。
B . “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发生之后,韩国国内谴责朝鲜的声浪此起彼伏,军方采取的上述措施可能会引发不易之论。
C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广场上的所有人都随着旋律高唱起这首红色歌曲.64 岁的谢婉云挥动着红旗,彬彬有礼地带领大家一起放声高歌。
D .地铁2 号线是长沙市轨道交通东西向的核心线路,通车后湘江一桥和五一大道的畅通如丸走坂,交通畅行的春天又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2 . A ( B . “不易之论”指强调论断正确,不可改变。C . “彬彬有礼”偏重在对人有礼貌。D .“如丸走坂”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像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春节前,长沙的“老字号”出现“井喷”现象,火宫殿的臭豆腐卖火了,德园的包子卖空了,杨裕兴的面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B .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C .元旦、春节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全市重点商贸企业预计元旦春节期间销售额达3.4 亿元,与同期销售额相比同比增长20%以上。
D .中央气象局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这场暴风雪是近80 年来最强的一次,但在所有特大暴风雪损失中却是最小的,目前尚无伤亡的人员报告。
3 . A ( B 项多重否定不当;C 项用词重复,“同比”即“与同期… … 相比”;D 项语序不当。应为“人员的伤亡报告”。)
4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与上下文文意衔接不当的一项是
A .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顿觉烦扰少了,闲暇多了,油然而生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况味,这些都是自然的,时间一久便适应了。
B .老同志的辛勤哺育和无私教习,让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80 后们快速成长为学校工作的生力军,这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
C .当我国中部和西部大片区域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月圆的时节,她举起酒杯遥望大洋彼岸,默念着丈夫和儿子的名字,祝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4 . B ( “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唐• 李商隐《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诗意为雏凤的鸣声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圆。现往往用来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哲理。文句意只是表明80 后们的快速成长,而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12 分,翻译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一9 题。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曰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顾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 文王操》 啊。”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离开楚国的叶地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个拉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吧?”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桀溺又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跟着那逃避暴乱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行走的时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说完就插着拐杖拔草去了。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说:《 诗经》 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得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世,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 《 史记•孔子世家 》 )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益:增加
B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数:技艺
C .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津:道路
D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 望洋:仰视
5.C (津:渡口。)
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子路以告孔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 .师盖云文王操也 技盖至此乎
D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盘盘焉,困困焉
6 . D (词尾, … … 的样子。 A .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 B .连词,况且;副词,将要。 C .副词,大概;通“盍”,何,怎样。)
7 .下列用“ \ ”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B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D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7 .B
8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反复操练,直到“穆然深思”“怡然高望而远志”才罢休。孔子学弹琴是学而不厌,精益求精.
B .孔子在回蔡国的路上,两个隐士对子路跟着孔子四处奔走的行为很不理解,并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不辞劳苦,虽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C .在文章结尾,太史公借用 《 诗经 》 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孔子的仰慕与追随。
D .太史公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盛赞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8 . B ( “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非长沮、桀溺两人,而是荷蓧丈人。)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 分)
译文:
( 2 )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3 分)
译文:
( 3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4 分)
译文:
9 .( l ) (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计分点:“道”“不与”“易”各计 l 分)
( 2 )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计分点:“以”“复”“亡”各计 l 分)
( 3 )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计分点:“至于”“当时”“荣”“没”各计1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2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 《 全唐诗 》 录人此诗时,“落”写作“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 3 分)
答:
( 2 )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结合诗句,试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 4 分)
答:
10. ( 1 ) “落”字用得好( 1 分),将无形的“秋思”形象化、动态化,新颖贴切( 1 分),仿佛那浓浓的秋思随着银辉洒向人间;而“在”字则平淡寡味,相形见绌多了( 1 分)。
( 2 )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 2 分),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2 分) !
11.古诗文默写。( 5 分,每空 1 分)
( 1 )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 归去来兮辞 》 )
( 2 )俨骖騑于上路, ,得天人之旧馆。( 《 滕王阁序 》 )
(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 陈情表 》 ) 11. ( l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 2 )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
( 3 )茕茕孑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4 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 《 地粮 》 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俄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直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梦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享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授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俄,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选自《 书摘 》,有删节)
12 .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 .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 .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 .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人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2 . A (题目要求明确的是“中心观点”,因而应从全文角度分析。)
13 .下列对作者在文中引用纪德在 《 地粮 》 一书中的话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
B .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C .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
D .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13 .D (作者运用比喻表明要走出书斋,深入生活,找回对阅读的“饥俄感”,而非引用纪德 《 地粮 》 的目的。)
14 .作者主张“走出书斋的阅读”。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做到“走出书斋的阅读”。( 6 分)答:
14 .对书籍要有多种选择( 2 分);具有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态度( 2 分);关注百姓民生( 1 分);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1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异国秋思
庐隐
①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② 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作了。在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走出车站,绕过铁轨,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术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③ 我们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漫步,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料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漫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里面设了几张小矮几和坐褥,两旁列着拒台,红的蜜桔,青的苹果,五色的杂糖,错杂地罗列着。
④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副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⑤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级锦点翠的花树,都会使她们乐游忘倦。她们从天色才黎明,便由东京的旅舍出发;先到上野公园看过樱花的残装后;又换车到井之头公园来。这时疲倦袭击着她们,非立刻找个地点休息不可。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处处都富有生趣。当然她们是被搂在幸福之神的怀抱里了。青春的爱娇,活泼快乐的心情,她们是多么可艳羡的人生呢!
⑥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⑦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
⑧ 唉!“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街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原载 1932 年 9 月 25 日《 申江日报 》副刊《 海潮 》第 2 号,有删节)
15 .异国的秋色引发作者的情思。请按照提示简述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4 分)
窗外的景色, ;吉祥寺的秋景, ;东洋式茶馆的陈设, ;一副逼真图画的再现, 。
1 5 .挑拨了作者的心弦;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想;引出作者对一段青春美好时光的回忆;激起作者对祖国强烈的眷怀之情。(意思对即可,每点 1 分)
1 6 .文中“故国不堪回首”一句中包含了作者哪些清感? ( 4 分)
答:
16 .青年人的欢乐;人们的欢聚;异国游子的凄楚;国家凋敝、人民悲怆。(意思对即可,每点 1 分)
17 .第 ③ 段写到“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有什么作用? ( 6 分)
答:
17 . ① 铺垫( l 分),由“好眼熟”,引出下文我对流年往事的回忆; ( l 分) ② 寄情( 1 分),借乐景“异国茶馆”寄托游子思念故园的悲情; ( 1 分) ③ 反衬( 1 分),眼前茶馆清幽、果品杂陈,对比曾经在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咽泪、逃命的痛苦。( 1 分)
1 8 .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下面两段文字。( 8 分)
( 1 )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4 分)
( 2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 4 分)
答: ( l )
( 2 )
18.( 1 )作者把一抹彩霞比拟( 2 分)为翩翻的黑点的飞鸦,使景象更加灵动,并借以表达自己思念故国 ( 2 分)的愁心难遣。
( 2 )作者运用反复( 2 分)的手法,表达了对流年毁坏人生幸福、带走人间爱娇,蹂躏英雄壮志的感慨与无奈( 2 分)。
六、选做题(两小题任选做一题, 10 分)
19 .结合语境补写下列语段,然后为语段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8 个字) ( 10 分)
标题:
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朗道,曾画下四个几何图形。第一个是正立的锐角等腰三角形( △ ); 第二个是正立的菱形( );第三个是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 ) ;第四个是倒立的三角形( )。朗道解释说,第一个表示头脑敏锐,知识面宽,这类人能做出杰出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第二个表示 ,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朗道自己就属于这类人;第三个表示缺乏敏锐的头脑,但这种缺陷为宽阔扎实的基础知识所弥补,大部分科学家属于这类人;而第四个则表示 ,这类人通常是一事无成,朗道表示,这类人即使给他当助手他也不要。
19 .标题:朝道图解人才( 2 分,“朗道”“图”和“人”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缺一个扣 1 分。)
补写:(第二个表示)头脑敏锐( 2 分,意思对即可),基础知识欠缺( 2 分,意思对即可)八第四个表示)头脑既迟挽( 2 分,意思对即可),知识面又狭窄( 2 分,意思对即可)。
20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写法上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古桥”,以便于抒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郡园”或“国旗”为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 45 个字) ( 10 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郡园:
国旗:
20 .示例:美丽的郡园,是我绽放青春的地方。澄池碧波的郡园,你俏丽吗?你把“朴实沉毅”植入我们心底,你把报效祖国的理想融入我们的血液。你那永远年轻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伟大民族复兴的未来。
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你把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未来,你把多少美丽的退想昭示我们。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古老而欢快的灵魂。(评分:第一句客观叙述 2 分,后面运用拟人手法 2 分,呼告手法 2 分,语言表达 2 分,句式一致 2 分。)
七、写作( 60
命题人:印道红
本试题卷共7 道大题,21 道小题,共8 页。时量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嬗变(shàn ) 宽宥(yòu ) 逡巡(qūn ) 桀骜不训 ( xùn )
B .颈项(jǐng ) 颠簸(bǒ) 符合(fú) 阴阳五行(xíng )
C .着陆(zháo ) 机杼(zhù) 契机(qì) 以讹传讹(é)
D .纤巧(qiān ) 劲头(jìn ) 毗邻(pí) 量体裁衣(liáng )
1 . B ( A .桀骜不驯;C . “着”读作zhuó; D . “纤”读作xiān,“量”读作liáng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我们开辟绿色通道,减免税费,同时我们还抑制囤积居奇,保证物价能够不受这些过度投机行为的干扰。
B . “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发生之后,韩国国内谴责朝鲜的声浪此起彼伏,军方采取的上述措施可能会引发不易之论。
C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广场上的所有人都随着旋律高唱起这首红色歌曲.64 岁的谢婉云挥动着红旗,彬彬有礼地带领大家一起放声高歌。
D .地铁2 号线是长沙市轨道交通东西向的核心线路,通车后湘江一桥和五一大道的畅通如丸走坂,交通畅行的春天又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2 . A ( B . “不易之论”指强调论断正确,不可改变。C . “彬彬有礼”偏重在对人有礼貌。D .“如丸走坂”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像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春节前,长沙的“老字号”出现“井喷”现象,火宫殿的臭豆腐卖火了,德园的包子卖空了,杨裕兴的面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B .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C .元旦、春节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全市重点商贸企业预计元旦春节期间销售额达3.4 亿元,与同期销售额相比同比增长20%以上。
D .中央气象局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这场暴风雪是近80 年来最强的一次,但在所有特大暴风雪损失中却是最小的,目前尚无伤亡的人员报告。
3 . A ( B 项多重否定不当;C 项用词重复,“同比”即“与同期… … 相比”;D 项语序不当。应为“人员的伤亡报告”。)
4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与上下文文意衔接不当的一项是
A .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顿觉烦扰少了,闲暇多了,油然而生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况味,这些都是自然的,时间一久便适应了。
B .老同志的辛勤哺育和无私教习,让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80 后们快速成长为学校工作的生力军,这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
C .当我国中部和西部大片区域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月圆的时节,她举起酒杯遥望大洋彼岸,默念着丈夫和儿子的名字,祝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4 . B ( “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唐• 李商隐《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诗意为雏凤的鸣声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圆。现往往用来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哲理。文句意只是表明80 后们的快速成长,而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12 分,翻译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一9 题。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曰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顾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 文王操》 啊。”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离开楚国的叶地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个拉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吧?”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桀溺又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跟着那逃避暴乱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行走的时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说完就插着拐杖拔草去了。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说:《 诗经》 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得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世,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 《 史记•孔子世家 》 )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益:增加
B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数:技艺
C .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津:道路
D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 望洋:仰视
5.C (津:渡口。)
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子路以告孔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 .师盖云文王操也 技盖至此乎
D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盘盘焉,困困焉
6 . D (词尾, … … 的样子。 A .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 B .连词,况且;副词,将要。 C .副词,大概;通“盍”,何,怎样。)
7 .下列用“ \ ”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B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D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7 .B
8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反复操练,直到“穆然深思”“怡然高望而远志”才罢休。孔子学弹琴是学而不厌,精益求精.
B .孔子在回蔡国的路上,两个隐士对子路跟着孔子四处奔走的行为很不理解,并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不辞劳苦,虽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C .在文章结尾,太史公借用 《 诗经 》 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孔子的仰慕与追随。
D .太史公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盛赞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8 . B ( “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非长沮、桀溺两人,而是荷蓧丈人。)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 分)
译文:
( 2 )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3 分)
译文:
( 3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4 分)
译文:
9 .( l ) (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计分点:“道”“不与”“易”各计 l 分)
( 2 )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计分点:“以”“复”“亡”各计 l 分)
( 3 )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计分点:“至于”“当时”“荣”“没”各计1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2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 《 全唐诗 》 录人此诗时,“落”写作“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 3 分)
答:
( 2 )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结合诗句,试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 4 分)
答:
10. ( 1 ) “落”字用得好( 1 分),将无形的“秋思”形象化、动态化,新颖贴切( 1 分),仿佛那浓浓的秋思随着银辉洒向人间;而“在”字则平淡寡味,相形见绌多了( 1 分)。
( 2 )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 2 分),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2 分) !
11.古诗文默写。( 5 分,每空 1 分)
( 1 )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 归去来兮辞 》 )
( 2 )俨骖騑于上路, ,得天人之旧馆。( 《 滕王阁序 》 )
(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 陈情表 》 ) 11. ( l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 2 )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
( 3 )茕茕孑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4 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 《 地粮 》 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俄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直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梦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享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授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俄,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选自《 书摘 》,有删节)
12 .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 .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 .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 .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人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2 . A (题目要求明确的是“中心观点”,因而应从全文角度分析。)
13 .下列对作者在文中引用纪德在 《 地粮 》 一书中的话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
B .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C .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
D .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13 .D (作者运用比喻表明要走出书斋,深入生活,找回对阅读的“饥俄感”,而非引用纪德 《 地粮 》 的目的。)
14 .作者主张“走出书斋的阅读”。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做到“走出书斋的阅读”。( 6 分)答:
14 .对书籍要有多种选择( 2 分);具有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态度( 2 分);关注百姓民生( 1 分);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1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异国秋思
庐隐
①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② 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作了。在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走出车站,绕过铁轨,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术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③ 我们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漫步,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料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漫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里面设了几张小矮几和坐褥,两旁列着拒台,红的蜜桔,青的苹果,五色的杂糖,错杂地罗列着。
④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副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⑤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级锦点翠的花树,都会使她们乐游忘倦。她们从天色才黎明,便由东京的旅舍出发;先到上野公园看过樱花的残装后;又换车到井之头公园来。这时疲倦袭击着她们,非立刻找个地点休息不可。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处处都富有生趣。当然她们是被搂在幸福之神的怀抱里了。青春的爱娇,活泼快乐的心情,她们是多么可艳羡的人生呢!
⑥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⑦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
⑧ 唉!“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街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原载 1932 年 9 月 25 日《 申江日报 》副刊《 海潮 》第 2 号,有删节)
15 .异国的秋色引发作者的情思。请按照提示简述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4 分)
窗外的景色, ;吉祥寺的秋景, ;东洋式茶馆的陈设, ;一副逼真图画的再现, 。
1 5 .挑拨了作者的心弦;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想;引出作者对一段青春美好时光的回忆;激起作者对祖国强烈的眷怀之情。(意思对即可,每点 1 分)
1 6 .文中“故国不堪回首”一句中包含了作者哪些清感? ( 4 分)
答:
16 .青年人的欢乐;人们的欢聚;异国游子的凄楚;国家凋敝、人民悲怆。(意思对即可,每点 1 分)
17 .第 ③ 段写到“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有什么作用? ( 6 分)
答:
17 . ① 铺垫( l 分),由“好眼熟”,引出下文我对流年往事的回忆; ( l 分) ② 寄情( 1 分),借乐景“异国茶馆”寄托游子思念故园的悲情; ( 1 分) ③ 反衬( 1 分),眼前茶馆清幽、果品杂陈,对比曾经在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咽泪、逃命的痛苦。( 1 分)
1 8 .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下面两段文字。( 8 分)
( 1 )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4 分)
( 2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 4 分)
答: ( l )
( 2 )
18.( 1 )作者把一抹彩霞比拟( 2 分)为翩翻的黑点的飞鸦,使景象更加灵动,并借以表达自己思念故国 ( 2 分)的愁心难遣。
( 2 )作者运用反复( 2 分)的手法,表达了对流年毁坏人生幸福、带走人间爱娇,蹂躏英雄壮志的感慨与无奈( 2 分)。
六、选做题(两小题任选做一题, 10 分)
19 .结合语境补写下列语段,然后为语段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8 个字) ( 10 分)
标题:
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朗道,曾画下四个几何图形。第一个是正立的锐角等腰三角形( △ ); 第二个是正立的菱形( );第三个是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 ) ;第四个是倒立的三角形( )。朗道解释说,第一个表示头脑敏锐,知识面宽,这类人能做出杰出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第二个表示 ,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朗道自己就属于这类人;第三个表示缺乏敏锐的头脑,但这种缺陷为宽阔扎实的基础知识所弥补,大部分科学家属于这类人;而第四个则表示 ,这类人通常是一事无成,朗道表示,这类人即使给他当助手他也不要。
19 .标题:朝道图解人才( 2 分,“朗道”“图”和“人”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缺一个扣 1 分。)
补写:(第二个表示)头脑敏锐( 2 分,意思对即可),基础知识欠缺( 2 分,意思对即可)八第四个表示)头脑既迟挽( 2 分,意思对即可),知识面又狭窄( 2 分,意思对即可)。
20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写法上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古桥”,以便于抒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郡园”或“国旗”为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 45 个字) ( 10 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郡园:
国旗:
20 .示例:美丽的郡园,是我绽放青春的地方。澄池碧波的郡园,你俏丽吗?你把“朴实沉毅”植入我们心底,你把报效祖国的理想融入我们的血液。你那永远年轻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伟大民族复兴的未来。
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你把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未来,你把多少美丽的退想昭示我们。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古老而欢快的灵魂。(评分:第一句客观叙述 2 分,后面运用拟人手法 2 分,呼告手法 2 分,语言表达 2 分,句式一致 2 分。)
七、写作( 6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