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019-04-25 ·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员工的积极性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当然这也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激励能力密不可分,在这一点上推荐大家看下《员工管理必读12篇》来提升相应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员工自身因素和非员工因素。
员工自身因素包括:
1、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
员工目前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是否可以支持员工完成这项工作。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员工想要完成任务的态度,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这种情况下,即使缺乏激励和监督,也能有效将任务完成。
3、自我效能与自我激励
自我效能是指员工在遇到挑战和挫折时的态度和行为。
非员工自身因素包括:
1、激励制度和激励措的影响
激励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去分析下你们公司目前的激励政策是否有效完善。
2、工作/任务本身对员工的影响
“工作/任务本身”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诠释,一是这项工作特性是不是员工喜欢的,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在完成工作时的积极性;二是这项任务目标设定是否合理,过高的目标会让人自暴自弃,过低的目标又会影响员工完成的效率。
3、上司/同事等周边环境对员工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您可以通过沟通、考核等多种方式去验证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很多管理者在员工积极性不高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激励,但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这个人是否值得激励,激励以后就能产生高的绩效吗?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即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绩效,下图是针对不同员工,建议的处理方法供您参考:
1、需要判断这个员工是否具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工作能力,如果员工具备了工作能力,而是在工作态度上存在什么问题时,可以通过沟通明确下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是公司层面的问题(即非个人原因)时,可以通过改善激励措施进行调整。
2、如果员工工作能力比较差、工作态度也比较差时,作为管理者你先要反思下是不是公司的甄选和评估环节出了问题,也可以放心大胆的辞退
3、最后一类就是比较麻烦的一类,面对工作能力比较差但工作态度很好的员工时,建议可以通过判断员工的工作潜力(即是否具备了岗位要求的核心素质能力)去判断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具备了一定工作潜力,通过培养可以逐渐胜任时,建议通过适当的工作指导和培训来锻炼员工;如果不具备工作潜力但态度很积极时,建议通过引导和沟通帮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自古深情留不住,往往套路得人心,想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很简单,只要明白这几点,你就是专家,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1)完善的奖惩制度。动人心的不是鼓励,而是金钱。想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直接并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加薪,绩效和完善的奖惩制度。有的时候员工没有积极性的原因只因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
2)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人是感性的动物,不管身处何地,身居何职,都讲究一个舒心、喜欢和愿意。很多公司喜欢高压政策,喜欢满负荷工作制度。但那样不长久,一个可持续长久发展的公司在拥有完善的奖惩制度之后,还会有针对员工的福利政策。比如合理安排员工作息时间,业余时间,团建,生日,野外扩展训练。过往的案例证明这种方式很有效。
3)展望未来。一般对职场新人最有效,说白了就是画大饼。职场新人将工作看得很重,凡事认真负责,生怕做错事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下一步晋升。所以,当你将公司的前景,未来的发展,甚至是他的职业初步规划一描述,新员工的积极性就都调动起来了。
4)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有企业文化的公司,一个有树人精神的公司是伟大的公司。想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就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心力、凝聚力、荣誉感、使命感、责任心等。工作虽然为了钱,但不是为了钱才去工作。与其许诺金钱、岗位、不如赋予员工一些不同寻常的使命,让员工喜欢这份工作,热爱这份工作,在得到应有的报酬之外,愿意维护公司的利益。
5)劳有保障,劳有所乐,老有所养。在之前我已经强调过完善的奖惩制度的重要性。但这还不够,劳有保障和劳有所乐我们很好理解。但是这个老有所养,指的不是在职员工,而是在职员工家属。有的时候企业忽略了职工家属的心情,如果能在这方面照顾一些贫困职工家庭,那么这个企业有了名声,亦对员工有了交待。
试问这样一个好的企业,该公司的员工只要脑袋正常就不会轻易离职。更别提所谓的积极性了,员工甚至会宣扬企业的这些好处,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软实力。
理论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阐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之间的关系,即物质激励是基础,当人们处于生理、安全层次需求(即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时,物质激励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逐级追求社交、自尊、自我价值实现(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此时精神激励效果更佳。斯金纳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效果取决于人对未来事物的期望和效价。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内外同行间的比较,感觉不公,就会影响积极性。强化理论总结的是正强化(即表扬和奖赏)、负强化(即批评和惩罚)两种激励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恩威并施”,就是强化理论的一个实例;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命令和思想动员,实质是强化理论和精神激励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激励被广泛运用。这些激励措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物质激励被乱用、夸大的结果是,认为激励措施“除此之外,别无良方”。那么,理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呢?
一、 身体力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前提和原则
1、 摸清“家底”。激励理论揭示,有效激励的前提:摸清每个员工的现实需求、对未来的期望和效价、对公平现状的评价。
2、 率先垂范。欲激励别人,先激励自己;要求员工争先创优,领导者必须先有争先创优的决心和信心。这样,领导者就可以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家,激励大家。
3、 公道。公道就公平、合理,它要求领导者对员工一视同仁,不能有亲疏、有厚薄。领导者是否公道,对员工的积极性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4、 信任。一个组织缺乏信任到头来是会致命的。任何一种激励措施依赖中的信任表现为领导者对下属的信任,以及下属对领导者的信任。信任是双方,单位的信任是不会长久的。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中,每个员工都会成为重要的工作者。
5、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辩证原则。从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中可以看到,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关键。在我国现有经济状况下,保健需求基本已解决,激励措施更多更重要的应是精神吸引。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公平理论关于激励措施的论述,领导者应关注物质利益和精神待遇上的公平,否则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6、 综合运用原则。任何两种激励措施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是否因地制宜。激励的实际过程,不可能依赖一种方法来充分实现。一定时期内,往往存在某种激励措施效果的最大化,但并不排除或不需要其它激励措施。因此,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必须综合运用各用激励措施,克服单一性。
二、 灵活运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和技巧
布雷希在其《用心管理》一书中提到,现代社会的员工要的东西主要有三:有意义的工作、有机会在影响到他们的决定上施一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转型社会、就职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等特殊国情。调动员工积极性应针对这些普遍性,适时、适势、综合地运用激励方法。
1、 民主管理,不要做统治者。统治者形象会引起员工的不满,长久必然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克服的办法就是民主管理,营造“我们一起干”的境界。对影响全体的事,如处室发展重点、目前让人不满的地方等,乃至于处内的项目分工,均可采用匿名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使每人都有“参与其事”使命感。有效的参与不仅能集思广益,更能以一种民主的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 成人成事。抛弃传统的恩威并施激励方式,鼓励每一人成为人才,成就一项事业,满足每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其中大胆使用干部就是促进成人成事的一项举措,它是信任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关键在于“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员工,大胆放手使用,让下属承担具有挑战性工作,这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常言“有压力才有动力”,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大胆使用干部就是一种艺术性“施压”。但信任不等于放任,领导者应应向下属明显什么时间、什么事项、什么情况下必须向上汇报。
3、 沟通中的激励。通过沟通产生激励效果,首先是要尊重员工。现代人都渴望获得尊重,作为一名员工更希望能有人欣赏,而尊重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欣赏。尊重的方法是要做到与下属相处时不必说出的五点要求:纯粹倾听、不带批评、接纳差异、不作指责、肯定其独特的品格、多往好的方向去看、以关怀之心告诉他们你的真正想法。若能够做到这五点,对方便会觉得受到尊重,甚至觉得得到了关怀。一般人若是觉得得到了较大的尊重和重视,做起事来不只是有真心,也会用大脑。
沟通中对员工适当赞美。这不仅是对其工作的肯定,促进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其自觉发挥其才能。赞美的秘诀是:与其赞美对方本身,不如称赞他过去的成就。赞美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和其他员工也比较容易接受,避免亲疏有别之嫌。
善于倾听。一位因感到自己待遇不公而愤愤不平的员工,其工作积极性可想而知。对此的沟通,你只需认真倾听。其秘诀只有一条:不要开口,还是不要开口。当他倾诉完后,心情就会平静许多,甚至不需你做出什么就能解决此事。
4、 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领导者应善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考评是我们通常使用的一种竞争机制,它通过考评内容和方式的预设,直接引导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方向和力度。但是任何一种竞争机制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竞争必须公平、公开、合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二是必须掌握好竞争的度,竞争的同时强调协作。否则就会变成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5、 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的后顾之忧主要来自家庭,而一个有后顾之忧的员工,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作为领导者,需要的是随时掌握员工“后顾”情况的变化,如孩子入托、家属生病等,对经济特困的员工,除常规的精神安慰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 。一个有效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的个案可以赢得一片人心。
6、 对创新的激励。创新工作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它的激励机制随着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物质奖励(辅之以精神鼓励)。对工作有重大贡献应予以重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任何一个管理问题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囿于本人才识,也不可能将激励的方法、技巧一一道来,一管之见,仅供批评。但我相信,一名领导者只要身体力行激励的前提和原则,灵活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艺,就不难达到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一、充分了解企业的员工 了解员工,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程度区别,分为三个阶段:
1了解员工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思想,以及其干劲、热诚、诚意、正义感等。
2当手下员工遇到困难,你能实现预料他的反应和行动。并能恰如其分的给员工雪里送炭,这就表明你对员工的认识更进一步。
3知人善任。能使每个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给自己的员工足以考验其能力的挑战性工作,并且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恰当的引导。
二、聆听员工的心声
1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张,这种倾向有助于果断、迅速的解决问题,
2企业的管理中,聆听员工的心声,也是团结员工,调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有了解个别情况后,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妥善处理。
三、管理方法经常创新
1 管理人员要让其员工在制定的轨道上运行,就要仔细观察、经常调整,以防止其出现偏误。在
2管理者要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处理员工管理中的新情况,就必须要有超越陈规的一年和能力。
四、德才兼备,量才使用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能力、性格、态度、知识、修养等方面各有长处和短处。用人的关键是适用性。
2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看到人士考核表上的评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观察,结合每个员工的长处给于是当的工作。
五、淡化权利,强化权威
对员工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员工对管理者,或下属对上司的服从。这种领导服从关系可以来自权利或权威两个方面。管理者地位高,权力大,谁不服从就会受到制裁,这种服从来自权力。管理者的德行、气质、智慧、知识和经验等人格魅力,使员工资源服从其领导,这种服从来自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成功的管理自己的员工,特别是管理比自己更优秀的员工,人格魅力形成的权威比行政权力更重要
六、允许员工犯错误
1作为一个管理者,若要求下属不犯任何错误,就会抑制冒险精神,使之缩手缩脚,使去可能成功的商机。
2管理者不允许员工失败,冒险失败会受到上司的严惩,则员工就回报着不做不错的观念,这样企业便是去赖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3因此,身为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理性的去冒险、去创新、去抓住商机,应允许员工失败。当下属冒险犯了平常的小错时,不应过多职责
七、引导员工合理竞争
1在正当竞争就是采取正当手段或积极方式正向攀比。不正当竞争就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制约、压制或打击竞争对手。
2作为一名管理者,关注员工心理的变化,适时采取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促进正当竞争是其重要的职责。
麦肯锡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拥有来自78个国家的9000多名咨询师,是一个“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麦肯锡任何一个咨询顾问都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实施麦肯锡的 “up or off” 制度,就是要么上升,要么就离开公司。麦肯锡没有一个永久的岗位,而且每一个阶梯都只有 2 ~ 3 年的时间。对于那些符合麦肯锡标准的人,提拔是很快的,落伍者很快会发现自己排在了与公司“要么进步,要么走人”的严厉规章进行赛跑的队伍后面。
这种近乎“不近人情”的制度使得麦肯锡的员工迅速成长,并且“永葆活力”。事实上,乍一听,这个故事应该来源于另一则故事的加强版: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因此西班牙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将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沙丁鱼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则“鲶鱼效应”的故事耳熟能详,华恒智信团队也从这种“被对手激活”的模式出发得出一些搅活企业员工积极性的一些建议。
第一,企业需要鼓励内部竞争。随着企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只需一元钱就可以成立一个公司,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疲于应对这些外部竞争的同时,管理者何不鼓励内部竞争?与其让外部人员“人人都是CEO”,倒不如让创业从内部做起,让员工自发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内容或工作项目,企业给予他们相应的支持,这些员工将成果与企业分享。这种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改善内部分配机制,激发员工活力。有些管理者可能有疑虑,如果有的员工没有创业的意愿该如何是好呢?华恒智信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则应该坚持“能者上,平庸者让,无能者下”的原则,用竞争“搅和”“一潭死水”,进而提升员工积极性,促进员工的成长,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绩效。
第二,竞争的同时也要合作。企业需要把控竞争的限度,防止员工一味竞争资源、资金而损害其他员工甚至企业的绩效。以麦肯锡为例,尽管“要么进步,要么走人”的制度近乎“不近人情”,但这不意味着麦肯锡不注重合作。实际上,麦肯锡员工内部竞争的对象是自身,而不是同事,因为“up or off”的机制中提及的进步与否取决于员工本身相对于自身之前的业绩是否有所提升。,每一个咨询顾问在任何时候需要帮助时,其他的合伙人都乐意前来相助。咨询顾问也可以通过电话,向从没见过面的资深顾问请教。这对于层级观念不强的企业借鉴经验明显,而这在一些视越级问询为“大忌”的企业是不敢想象的。但是正是这种合作使得竞争能够长久,进而能够持续地激活员工的积极性。这些企业则可以使用制度将“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沉淀下来,并落实到员工手册中进行宣传推广。
第三,企业需要以薪酬强化竞争。麦肯锡的项目费用一般是千万量级,在这样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下,员工的待遇自然十分优沃。而这个薪酬对于员工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自然是一个将员工牢牢留在公司的“强力胶”,并且,员工也会因为薪酬的激励而更加卖力的工作。
用严苛的竞争机制打破员工懒洋洋的工作状态,但是,企业需要注意员工竞争是一种对自身的超越,对绩效的提升,而不是与其他员工对于企业有限资源的争抢,甚至是“办公室政治”之类的攻击。这就要求企业强调合作,用氛围留住他们的“心”,再用高薪留住他们的人。这种“软硬结合”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可持续性。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