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能三分天下吗?
展开全部
巴布蜀衣/文
汉高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的某一天,身经百战、所向无敌的西汉第一名将韩信,被丞相萧何与皇后吕雉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合谋诱捕,以谋反为由立斩于长乐宫置放编钟乐器的一间小屋子里。
当然,任何人都知道,杀掉这样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是在刘邦的默许之下进行的,尽管刘邦当时并不在长安。
临死之际,韩信大悔大叫:“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这话的意思是,当年他如果听取谋士蒯通的话,他可以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而不至于因为相信刘邦、与刘邦联手灭掉项羽后终遭刘邦杀掉。
话说当年秦末群雄并起之时,军事天才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一路过关斩将,高奏凯歌。奇渡黄河破魏、力擒夏说定代、背水之战灭赵、不战而胜降燕、挥师疾进扫齐、大败20万楚军,被刘邦封为齐王,兵多地广,俨然成为刘邦、项羽之外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就在这时,齐人蒯通来向他献计了。
具有战国纵横家之风、极具游说才能的蒯通为韩信分析形势,权衡利弊。他说:“当此之时,楚汉相争,相持不下。你现在举足轻重,助汉则汉胜,帮楚则楚赢。你最好两方都不要帮,而是拥兵自保,与楚汉三分天下。”蒯通版的“隆中对” 似乎并没有说动韩信,他似乎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和格外关心深怀感激,他说:“汉王对我太好了,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我怎么能够见利忘义背叛他呢?
蒯通见韩信不开窍,又分析说:“你以为汉王对你好,你们关系亲如兄弟,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远有越王勾践与大夫文种的事例,近有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例子。他们当初都是生死之交,亲如兄弟,后来,勾践杀掉文种,常山王借汉王杀死成安君。所以,你相信汉王永远不会害你是错误的。俗话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你现在功劳天下无双,武略无人敢比,有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现在太危险了。”
蒯通这一番劝告听起来说理充分、分析深刻、逻辑严密、事例有力,令韩信无法反驳,他只好说:“先生不要说了,我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的。“
过了几天,蒯通不见韩信动静,又来见韩信,作最后一次努力,再次进言。他告诉韩信,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不要犹豫,要抓住机遇,早做决断。但韩信实在不忍心背弃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对不起他,谢绝了蒯通之计。
这就是韩信临死时要后悔的事情。然而,假设当时韩信听了蒯通之计,拥兵自保,与楚汉三分天下,会成功吗?有论者认为,假设那样,韩信定会成功,历史将会改写。巴布以为,难,而且很难。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看,当时之所以是楚汉相争相持,因为没有第三方势力,如果出现第三方,谁也很难保证另两方不临时联盟先共同对付灭掉一方。同时,当时韩信驻地周围,西边有张耳,南边有彭越,领重兵扼其要津,狼环虎视,韩信要拥兵自保,岂能轻易如意。仅管其战斗力指数堪称当时第一,但一人终究难敌多手。
其次,从内部条件看,韩信虽然兵多地广,但所收之兵多是新降,其忠诚度值得怀疑,所占之齐地,人民并不服他;再者,刘邦的心腹大将曹参、灌婴等俱在韩信军中带兵,韩信不反,他们当然服从,韩信一反,他们还能服从吗?还有,从刘邦两次能够顺利袭入戒备森严的韩信军营夺去兵权的事件看,韩信军中必有刘邦内应,如果刘邦要取韩信性命,想必也不会太难。
第三,从韩信自身素质看,他将兵有余而将将不足,懂军事而不懂政治。军事与政治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这种专业素质,作为一个战将足够了,但要作为统率方方面面的王者还远远不够。正如他自己在筑坛拜将时分析的那样,在秦末群雄中独挡一面、自成势力的西楚霸王项羽尚有诸多不及刘邦之处,他韩信岂是刘邦的对手。
因此,巴布以为,即使当初韩信听了蒯通之计,定然不能三分天下,只不过可能会延迟刘邦一统天下的时间,韩信败亡的悲剧仍然将无可避免。
汉高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的某一天,身经百战、所向无敌的西汉第一名将韩信,被丞相萧何与皇后吕雉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合谋诱捕,以谋反为由立斩于长乐宫置放编钟乐器的一间小屋子里。
当然,任何人都知道,杀掉这样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是在刘邦的默许之下进行的,尽管刘邦当时并不在长安。
临死之际,韩信大悔大叫:“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这话的意思是,当年他如果听取谋士蒯通的话,他可以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而不至于因为相信刘邦、与刘邦联手灭掉项羽后终遭刘邦杀掉。
话说当年秦末群雄并起之时,军事天才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一路过关斩将,高奏凯歌。奇渡黄河破魏、力擒夏说定代、背水之战灭赵、不战而胜降燕、挥师疾进扫齐、大败20万楚军,被刘邦封为齐王,兵多地广,俨然成为刘邦、项羽之外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就在这时,齐人蒯通来向他献计了。
具有战国纵横家之风、极具游说才能的蒯通为韩信分析形势,权衡利弊。他说:“当此之时,楚汉相争,相持不下。你现在举足轻重,助汉则汉胜,帮楚则楚赢。你最好两方都不要帮,而是拥兵自保,与楚汉三分天下。”蒯通版的“隆中对” 似乎并没有说动韩信,他似乎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和格外关心深怀感激,他说:“汉王对我太好了,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我怎么能够见利忘义背叛他呢?
蒯通见韩信不开窍,又分析说:“你以为汉王对你好,你们关系亲如兄弟,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远有越王勾践与大夫文种的事例,近有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例子。他们当初都是生死之交,亲如兄弟,后来,勾践杀掉文种,常山王借汉王杀死成安君。所以,你相信汉王永远不会害你是错误的。俗话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你现在功劳天下无双,武略无人敢比,有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现在太危险了。”
蒯通这一番劝告听起来说理充分、分析深刻、逻辑严密、事例有力,令韩信无法反驳,他只好说:“先生不要说了,我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的。“
过了几天,蒯通不见韩信动静,又来见韩信,作最后一次努力,再次进言。他告诉韩信,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不要犹豫,要抓住机遇,早做决断。但韩信实在不忍心背弃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对不起他,谢绝了蒯通之计。
这就是韩信临死时要后悔的事情。然而,假设当时韩信听了蒯通之计,拥兵自保,与楚汉三分天下,会成功吗?有论者认为,假设那样,韩信定会成功,历史将会改写。巴布以为,难,而且很难。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看,当时之所以是楚汉相争相持,因为没有第三方势力,如果出现第三方,谁也很难保证另两方不临时联盟先共同对付灭掉一方。同时,当时韩信驻地周围,西边有张耳,南边有彭越,领重兵扼其要津,狼环虎视,韩信要拥兵自保,岂能轻易如意。仅管其战斗力指数堪称当时第一,但一人终究难敌多手。
其次,从内部条件看,韩信虽然兵多地广,但所收之兵多是新降,其忠诚度值得怀疑,所占之齐地,人民并不服他;再者,刘邦的心腹大将曹参、灌婴等俱在韩信军中带兵,韩信不反,他们当然服从,韩信一反,他们还能服从吗?还有,从刘邦两次能够顺利袭入戒备森严的韩信军营夺去兵权的事件看,韩信军中必有刘邦内应,如果刘邦要取韩信性命,想必也不会太难。
第三,从韩信自身素质看,他将兵有余而将将不足,懂军事而不懂政治。军事与政治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这种专业素质,作为一个战将足够了,但要作为统率方方面面的王者还远远不够。正如他自己在筑坛拜将时分析的那样,在秦末群雄中独挡一面、自成势力的西楚霸王项羽尚有诸多不及刘邦之处,他韩信岂是刘邦的对手。
因此,巴布以为,即使当初韩信听了蒯通之计,定然不能三分天下,只不过可能会延迟刘邦一统天下的时间,韩信败亡的悲剧仍然将无可避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