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属兵器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需要就需要争斗,而这争斗的过程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兵器。在金属兵器未出现之前,人类在早期的部落战争中一直使用的就是石制兵器。
到了奴隶社会早期,才开始出现了金属兵器,而最早出现的金属兵器是青铜兵器。青铜兵器实际上就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兵器,它具有坚固、耐用和容易成形等优点,与石制兵器相比它更坚硬和锋利。所以青铜兵器一经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最著名的青铜兵器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干将、莫邪、巨阙、纯钧等名剑,直到后世还被人赞不绝口,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青铜技术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从战国后期至秦汉这段时间,中国开始使用铁兵器。在这期间,冶铁技术方面还有过三项杰出的发明:生铁冶铸技术、冶铸中碳钢和钢铁柔化处理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创新与积累,到了汉代后兵器就实现了铁器化。
后来在西汉中晚期,人们学会了可以利用生铁“炒”熟铁或者不同含碳量的炒钢新技术,使得冶铁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价廉质优的钢材,也让金属兵器一下子得到了普及。在这基础上,人们又掌握了百炼钢技术,大大提高了铁器兵器的质量水平。
到了南北朝时期,制钢技术得到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成熟工艺,即“灌钢”法。用灌钢法冶炼的兵器,各部位的坚硬及韧度不同,它能使兵器更加适用于作战。在此时金属兵器基本上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后世的金属兵器也只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发展罢了。
就像古代把军队统称为“三军”一样,古代人们把使用的兵器统称为“五兵”。这又是那五件兵器呢?这与后世曲艺中经常说的“十八般兵器”有什么区别呢?
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五兵有车兵五兵和步兵五兵之分。车兵就是驾驶马拉战车的士兵,车兵的五件兵器是指戈、殳、戟、夷矛、酋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上面,供战车上面的士兵在作战中使用。而步兵的五件兵器为弓矢、殳、矛、戈、戟,其中殳、矛较长,戈、戟较短,弓矢就是弓箭,是远射兵器。这五件兵器是当时步兵基本编制单位“──伍”的兵器装备。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由这五种兵器构成的梯次配置组合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兵器协同作战的威力,所以古代有“兵不杂则不利”的说法,就是说要各种武器混合编组。
在车兵的“五兵”中,戈、戟、夷矛、酋矛等都好理解,只有殳比较独特,念shu。,是一种手持的长柄勾头器具,最开始用来取物,也作为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了兵器。一般用竹子或木头做成,有棱无刃,主要起到撞击作用,在战车作战时结合战车的速度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五兵”最初是指特定兵器的。战国以后,兵器种类开始增多,“五兵”的含义逐渐变化,开始成为对兵器的统称,有的时候甚至作为军队的统称。
大家所熟悉的“十八般兵器”这样的称呼,其实并非是严谨的古代军事术语,而是来源于曲艺舞台。“十八般兵器”最早出现在元曲中,近代戏曲界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不过不论是“五兵”还是“十八般兵器”,最后泛指的都是多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