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方针是什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毛泽东把统一战线视为与党和军队平列的、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他认为:“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
他还说: “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历史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是: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抗战方针是: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适当时机,应予以全线之反击,而根本的把日寇从中国赶出去。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2-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弱国反抗强国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只有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全国广大民众,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战胜敌人。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的通电中,即提出“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15日在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中指出,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21日在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中再次提出,实行“全国海陆空军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进行“全面的抵抗”,进行“统一的积极的抵抗,立刻集中抗战的军事领导,建立各个战线上的统一指挥,决定采用攻势防御的战略方针,大规模地在日寇周围及后方发动抗日的游击战争,以配合主力军作战”。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的八大纲领,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后提出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是一条人民战争的路线,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唯一正确的指导路线。
为了促使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迅速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加强对日作战的指导,中共中央于“七·七”事变后不久,即提出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该“提案”在分析敌方情况时指出:日本陆军在东亚是最强大的,常备军已扩大到60万人以上,其武器和军事训练优于中国军队,战时能动员参战者约300万人。日本海军居世界第三位。陆海军航空兵有飞机两千多架。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称霸东亚,必然危及英、法、美的利益,而遭到英、法、美的反对,日本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必然遭到国内外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对;而且日本的国土小,人口少,难以支持长期作战。因此,估计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将以速战速决为原则。其战略部署,将集中兵力以华北为主要战场,背靠东北和平淬向南发展进攻,首先夺取华北;以一部兵力由冀察西进夺取绥远、宁夏,切断中苏联系;以一部兵力封锁沿海,夺取沿海各工业城市,威胁甚至夺取首都南京。“提案”在分析我方情况时指出,中国工业不发达(193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约为13亿美元,不到日本的1/4),物资供应、武器装备和经常性训练均不及日本(1937年日本钢产量为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均不能制造)。然而,中国有4.5亿人口和约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日本仅有7000万人口,本土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有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陆军(200余万人),特别是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是求民族的生存与解放的战争,所以能团结与发动全民族之一切人力、则力投入战争,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组成部分,必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有力支援和配合。基于上述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之战争非正义性、我之战争的正义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相互矛盾着的基本特点,“提案”提出了全国抗战所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
一、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适当时机,应予以全线之反击,而根本的把日寇从中国赶出去。
二、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
三、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决定的地点,适当的时机,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阵地的消耗战。
四、在必要的战略要点或政治经济的中心,设立坚强之工事,并配置足够的兵力,以钳制敌人。
五、一切阵地的编成,避免单线的构筑,而应狭小其正面,伸长其纵深,在守备部队的作战要领,亦应采取积极的动作,一般的应反对单纯的死守的防御,只有积极的动作起来,才能完成守备的任务。
六、战略的内线,而在战役的指导上,应是外线作战,以求得歼灭敌人。
七、广大的开展游击战争,其战线应摆在敌人之前后左右,以分散敌人,迷惑敌人,疲倦敌人,肃清敌人耳目,破坏敌人之资材地带,以造成有利条件,有利时机,使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提案”还强调指出:“只有在上述作战原则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战的有效方法,和消灭敌人取得抗战(胜利)的手段。”
为了确定全国抗战的统一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中提出“立即召开国防会议”的建议。同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也要求“召集国防会议,决定战略方针,统一战斗意志。”
8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召开国防会议,并邀请中共代表参加。中共中央决定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为代表参加会议,并同国民党进行谈判。8月4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准备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就国防问题向国民政府提出建议,指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的防御,将来准备转变到战略进攻收复失地”;“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予独立自主的指挥权”;“担任游击战之部队,依地形条件及战况之开展,适当使用其兵力。为适应游击战性质,原则上应分开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
8月9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由西安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在11日的会议上,就我党关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指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当前主要战场在华北方面,华北的第一、第二战区须培养独立持久的能力,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同时在敌之翼侧和后方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扰乱敌人,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牵制和消灭敌人。并且强调只有动员全国军民方可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上述正确建议,对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国防会议正式确定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
为使全党和红军适应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国内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2日至24日,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在《决定》中指出:7月7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决定》还指出,“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决定》号召“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主要内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十大纲领》是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正确措施。
会上,毛泽东作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关于两党关系,他指出:我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保持无产阶级政治警惕性,切不可忘记蒋介石想通过抗日战争来取消或削弱共产党和红军的阴谋,必须保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关于军事问题,他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按照目前敌情,日本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华北。红军主要作战地区是冀、察、晋三省之交地区。红军应以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保存和扩大红军为当前基本任务。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所谓“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相对的独立自主,一定要争取战略方针的共同商量;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就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了就走。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明确我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就争的游击战转变。
为了加强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等11人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确定了统一战线中的正确政策,规定了我军深入敌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