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谥号都有哪些讲究?
谥号是周公发明的,用一两个字来对死去的人的一生进行高度概括,比如最常见的文、武等。
第一个享有此殊荣的便是商代的帝辛,周公为他上了一个“纣”的谥号,所以后世便习惯的叫他商纣王。从那以后,各个皇帝诸侯王都有了谥号。只有秦始皇觉得谥号这种事情,是儿子议论老子,臣子议论君王,属于下级评论上级,要不得,给废掉了。所以秦始皇和儿子秦二世都没有谥号。
如何给一个人定谥号,有专门的规定叫做谥法。谥法分为上谥法、中谥法和下谥法。
上谥法一般都是褒义赞扬的类型,像秦孝公的孝,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等。
下谥法一般都是贬义批评的类型,比如商纣王的纣,隋炀帝的炀等。
中谥法一般就是同情的类型,比如汉哀帝的哀等。
所以一个人死了之后,后人总结这个人一生的事迹和贡献,翻开谥法找一到两个对应的字就算是谥号了。当然大臣死了,皇帝也可以赐予这个大臣谥号,宋代的文臣都以死后谥号“文正”为荣,因为这个是皇帝御赐给文臣的最高荣誉和嘉奖。因为是后人评价先人,所以大多要隐恶扬善,谥法中也以上谥法的内容为最多。
当然每个人死了都可以有谥号,只是皇帝的谥号更出名。因为后世称呼很多皇帝都已经习惯了用谥号去称呼,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等。大家在这里还要注意要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以及年号区分清楚,避免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