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

 我来答
感情大使17
2022-06-29 · TA获得超过701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5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31万
展开全部
     昨天跟着陈老师团队去参加村庄的活动,见到了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虽然大家可能同样都是社会工作出身,但是大家的专业研究领域或者是研究方向还是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在共有的专业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对话与讨论。

     跟大家在一起进行专业的讨论或者是辩论,总能让人看到不同的思考方式或对事情不同视角切入看到的点,也更加地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与多元视角地去看待事情。

    路途中因为讨论专业的事情,分散了陈老师的注意力,开车还开错了好几个路口。也能让人看到一个学者对专业的思考与著迷,验证了一点在开车时不宜讨论更深度需要专业思考的问题。

      而昨天最有意思的画面是:“陈老师介绍我们几个学生,我叫什么、学历是什么、研究方向是什么、和她是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要来这里。”见到不同的人,都需要陈老师介绍一遍。

      我还清晰的记得陈老师介绍我:“某某老师的硕士生,现在在哪里工作了,已经工作两年了,专注于什么领域的研究等等”。

      那一刻,我突然在想,以往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我是谁,我叫什么,好像就不想再过多地去介绍。但是现在我发现,我们的社会身份是由学历、学校、导师、研究领域、工作、亲疏关系等标签构成的,才是那个社会身份下定义的自我,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标签化下的自我,然而我们还不得不靠这个标签去生活和定义自己,从而能够让自己更顺利地融入到某个圈子中去生活。

      我有时候在思考,人类的终极三问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这个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建构和思考,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形成自我的认同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统一,再进一步的去思考自我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之下的行为驱使?  

     偶尔也会思考,有一个非常优秀且有名的导师,看似我们是谁谁的学生,是一种好的标签,至少说明你还是有一点能力的,但是这并不能真的代表你就有能力。说多了反而觉得是一种压力,作为某某导师的学生自己是不是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丢 了导师的面一样?你得思考不够深入的时候,总不太敢表达自己,怕自的浅薄丢了导师的面子。

        那一刻是多么的希望自己不被外在的社会身份标签所定义,自己就是自己,我说出的言行无论好坏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所说的观点我自己的判断与自我认同下的观点,我可以自由的表达。

       好像这一刻我开始理解导师平时在不同的场合里,都是非常简单的说清楚自己是谁就可以,不会过多地强调是他的学生的这个社会身份。能够更多的代表自我观点。也更加地明白一些人为什么喜欢在自己名片上印上N个抬头,需要靠这些抬头来说明自己有多么的厉害。那也有可能是其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尚未统一起来,而真正的大家其实不必过多的介绍即可知道这个人是谁。比如,说到鲁迅就没有人不知道他是谁。

     我也还没有真正地想清楚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张力关系或者是该如何协调统一?今天刚好就有了一点点的启发与思考,就先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下一步继续思考和关注的个人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