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宰相是权臣又是重臣?
展开全部
第十位:不是奸臣的权臣——鳌拜
鳌拜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臣。在康熙初年,鳌拜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主少国疑,鳌拜的嚣张跋扈成为了他坚决被拿下的理由。(请注意:没有任何史料,既在鳌拜要叛国或者要篡位,他败于嚣张跋扈)
第九位:不是权臣的权臣——多尔衮
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皇太极的亲兄弟,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有实力,有机会争夺皇位的。他兵权在手,朝堂有支持者,再加上自己的身份,就算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但多尔衮重情,为了孝庄皇太后的感情,至死没有叛变。而是一心一意扶持顺治。(可顺治登基后,刨了多尔衮的坟)
明朝有三位,占据第8位,第7位和第6位。
第八位:明太祖时的奸臣——胡惟庸
胡惟庸作为明朝开国时的第2任丞相,绝对是明朝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奸臣。因为他准备调兵,把明太祖朱元璋给杀了。有胆略有狠心,如果不是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刀山血雨中厮杀出来的,估计大明朝皇帝得换一个姓。
第七位:明嘉靖朝的权臣——严嵩
严嵩定性为权臣而不是奸臣,是因为严松在做首辅的20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嘉靖皇帝,遮风挡雨擦屁股。严嵩的名声坏就坏在他的儿子严世藩身上。
第六位:明万历朝的忠臣——张居正
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于万历9年实行变法(一条鞭法:一句话解释就是将税银摊到田亩中去,按田亩收税,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自古实行变法的大臣,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张居正死后,新法被废除,自己差点被开棺戮尸。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代忠臣。
宋朝一位:王安石
第五位: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应该说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可惜变法5年,更是要见成效的时候,他的政敌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小子),把王安石的宰相位置给搬倒了,新法毁于一旦。否则宋朝总也不会被人吊打。
第四位,唐朝玄宗的李林甫
李林甫绝对是唐朝唯一的一位成功的权臣(请注意说的是权臣,并不说的是忠臣)。他自己本身就是皇亲国戚,同时还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最害怕的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从来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这个草包当权,安禄山马上就造反了。这次造反也让唐朝由盛转衰。
三国时期两位
第三位:蜀国的丞相权臣诸葛亮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在刘备死后,刘禅当政时完全展现出来的。史书记载:“事无大小,咸决于亮”(国家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在诸葛亮的勉励支撑下,蜀国的政权延续了近50年。
第二位:汉献帝时期的丞相权臣曹操
曹操是汉献帝时的丞相,一直到死都是。他在位的时候统一了北方,并发动了南下统一战争——赤壁之战。同时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诗人。由于他的存在,孙刘两家必须联合起来抵抗国家统一进程。同时曹操还培养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曹丕。所以我们把他排在第2位。
第一位:秦孝公时的大良造——强臣商鞅
商鞅与秦孝公的关系就是强臣与明君的关系。秦孝公的包容自信,让他能够完全放权给商鞅。让商鞅安心变法。
商鞅的尽职尽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让商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变法大业当中。
君臣二人,互相扶持,披荆斩棘,变法20年,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所以商鞅要被排在第1位。
鳌拜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臣。在康熙初年,鳌拜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主少国疑,鳌拜的嚣张跋扈成为了他坚决被拿下的理由。(请注意:没有任何史料,既在鳌拜要叛国或者要篡位,他败于嚣张跋扈)
第九位:不是权臣的权臣——多尔衮
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皇太极的亲兄弟,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有实力,有机会争夺皇位的。他兵权在手,朝堂有支持者,再加上自己的身份,就算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但多尔衮重情,为了孝庄皇太后的感情,至死没有叛变。而是一心一意扶持顺治。(可顺治登基后,刨了多尔衮的坟)
明朝有三位,占据第8位,第7位和第6位。
第八位:明太祖时的奸臣——胡惟庸
胡惟庸作为明朝开国时的第2任丞相,绝对是明朝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奸臣。因为他准备调兵,把明太祖朱元璋给杀了。有胆略有狠心,如果不是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刀山血雨中厮杀出来的,估计大明朝皇帝得换一个姓。
第七位:明嘉靖朝的权臣——严嵩
严嵩定性为权臣而不是奸臣,是因为严松在做首辅的20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嘉靖皇帝,遮风挡雨擦屁股。严嵩的名声坏就坏在他的儿子严世藩身上。
第六位:明万历朝的忠臣——张居正
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于万历9年实行变法(一条鞭法:一句话解释就是将税银摊到田亩中去,按田亩收税,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自古实行变法的大臣,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张居正死后,新法被废除,自己差点被开棺戮尸。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代忠臣。
宋朝一位:王安石
第五位: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应该说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可惜变法5年,更是要见成效的时候,他的政敌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小子),把王安石的宰相位置给搬倒了,新法毁于一旦。否则宋朝总也不会被人吊打。
第四位,唐朝玄宗的李林甫
李林甫绝对是唐朝唯一的一位成功的权臣(请注意说的是权臣,并不说的是忠臣)。他自己本身就是皇亲国戚,同时还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最害怕的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从来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这个草包当权,安禄山马上就造反了。这次造反也让唐朝由盛转衰。
三国时期两位
第三位:蜀国的丞相权臣诸葛亮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在刘备死后,刘禅当政时完全展现出来的。史书记载:“事无大小,咸决于亮”(国家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在诸葛亮的勉励支撑下,蜀国的政权延续了近50年。
第二位:汉献帝时期的丞相权臣曹操
曹操是汉献帝时的丞相,一直到死都是。他在位的时候统一了北方,并发动了南下统一战争——赤壁之战。同时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诗人。由于他的存在,孙刘两家必须联合起来抵抗国家统一进程。同时曹操还培养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曹丕。所以我们把他排在第2位。
第一位:秦孝公时的大良造——强臣商鞅
商鞅与秦孝公的关系就是强臣与明君的关系。秦孝公的包容自信,让他能够完全放权给商鞅。让商鞅安心变法。
商鞅的尽职尽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让商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变法大业当中。
君臣二人,互相扶持,披荆斩棘,变法20年,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所以商鞅要被排在第1位。
展开全部
第十位:不是奸臣的权臣——鳌拜
鳌拜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臣。在康熙初年,鳌拜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主少国疑,鳌拜的嚣张跋扈成为了他坚决被拿下的理由。(请注意:没有任何史料,既在鳌拜要叛国或者要篡位,他败于嚣张跋扈)
第九位:不是权臣的权臣——多尔衮
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皇太极的亲兄弟,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有实力,有机会争夺皇位的。他兵权在手,朝堂有支持者,再加上自己的身份,就算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但多尔衮重情,为了孝庄皇太后的感情,至死没有叛变。而是一心一意扶持顺治。(可顺治登基后,刨了多尔衮的坟)
明朝有三位,占据第8位,第7位和第6位。
第八位:明太祖时的奸臣——胡惟庸
胡惟庸作为明朝开国时的第2任丞相,绝对是明朝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奸臣。因为他准备调兵,把明太祖朱元璋给杀了。有胆略有狠心,如果不是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刀山血雨中厮杀出来的,估计大明朝皇帝得换一个姓。
第七位:明嘉靖朝的权臣——严嵩
严嵩定性为权臣而不是奸臣,是因为严松在做首辅的20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嘉靖皇帝,遮风挡雨擦屁股。严嵩的名声坏就坏在他的儿子严世藩身上。
第六位:明万历朝的忠臣——张居正
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于万历9年实行变法(一条鞭法:一句话解释就是将税银摊到田亩中去,按田亩收税,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自古实行变法的大臣,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张居正死后,新法被废除,自己差点被开棺戮尸。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代忠臣。
宋朝一位:王安石
第五位: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应该说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可惜变法5年,更是要见成效的时候,他的政敌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小子),把王安石的宰相位置给搬倒了,新法毁于一旦。否则宋朝总也不会被人吊打。
第四位,唐朝玄宗的李林甫
李林甫绝对是唐朝唯一的一位成功的权臣(请注意说的是权臣,并不说的是忠臣)。他自己本身就是皇亲国戚,同时还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最害怕的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从来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这个草包当权,安禄山马上就造反了。这次造反也让唐朝由盛转衰。
鳌拜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老臣。在康熙初年,鳌拜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主少国疑,鳌拜的嚣张跋扈成为了他坚决被拿下的理由。(请注意:没有任何史料,既在鳌拜要叛国或者要篡位,他败于嚣张跋扈)
第九位:不是权臣的权臣——多尔衮
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皇太极的亲兄弟,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有实力,有机会争夺皇位的。他兵权在手,朝堂有支持者,再加上自己的身份,就算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但多尔衮重情,为了孝庄皇太后的感情,至死没有叛变。而是一心一意扶持顺治。(可顺治登基后,刨了多尔衮的坟)
明朝有三位,占据第8位,第7位和第6位。
第八位:明太祖时的奸臣——胡惟庸
胡惟庸作为明朝开国时的第2任丞相,绝对是明朝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奸臣。因为他准备调兵,把明太祖朱元璋给杀了。有胆略有狠心,如果不是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刀山血雨中厮杀出来的,估计大明朝皇帝得换一个姓。
第七位:明嘉靖朝的权臣——严嵩
严嵩定性为权臣而不是奸臣,是因为严松在做首辅的20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嘉靖皇帝,遮风挡雨擦屁股。严嵩的名声坏就坏在他的儿子严世藩身上。
第六位:明万历朝的忠臣——张居正
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于万历9年实行变法(一条鞭法:一句话解释就是将税银摊到田亩中去,按田亩收税,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自古实行变法的大臣,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张居正死后,新法被废除,自己差点被开棺戮尸。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代忠臣。
宋朝一位:王安石
第五位: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应该说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可惜变法5年,更是要见成效的时候,他的政敌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小子),把王安石的宰相位置给搬倒了,新法毁于一旦。否则宋朝总也不会被人吊打。
第四位,唐朝玄宗的李林甫
李林甫绝对是唐朝唯一的一位成功的权臣(请注意说的是权臣,并不说的是忠臣)。他自己本身就是皇亲国戚,同时还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最害怕的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从来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这个草包当权,安禄山马上就造反了。这次造反也让唐朝由盛转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既是权臣又是重臣的宰相很多,比如明朝的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代表。还有汉朝萧何也是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整个历史来看,宰相的名称存在一个趋势:老二取代老大,再被老三取代。宰相机构也存在一个趋势:外朝被内朝取代,内朝变外朝,再被新的内朝取代………这些调整都是皇帝为了保证自己对朝局的绝对掌控。
秦朝和西汉,宰相级别的官员叫三公,丞相掌政排第一,太尉掌兵排第二,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排第三。大家都知道,西汉自武帝以后,丞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大将军这位内朝领袖成为了真正的当国者。
到了东汉,三公还在,只是换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在西汉时代排第二的太尉到了东汉成为首相,大多时候由文臣担任。在三公内部,西汉初期那种丞相绝对占优的格局,到了东汉,变成了委员会制:三公各管三个卿,分别开府辟属。
此时,三公体制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实权就不一定了。录尚书事的头衔,就像一计来自皇帝的信任票,给你加上,你才在核心圈子里。
太尉或太傅一般可以获得一个录尚书事,另一位当然录尚书事是由外戚势力长期垄断的大将军,所以东汉的政治格局其实是双头制。
尚书台是三公九卿制度的颠覆者,它为强化皇权而生,一开始设在内朝,属九卿中的少府管辖,后来独立出来,并逐渐体制化变成政治中枢。
在东汉晚期,尚书令已经基本可以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此职位者,地位很类似担任「三副一长」时期的总设计师。论实权,尚书令是仅次于录尚书事的二号人物,具体例子大家可以联想到荀彧之于曹操,李严之于诸葛亮。
尚书令的副手是尚书仆射,不过尚书仆射经常会兼任另一位内朝官,同样原为少府属下、日后和尚书令分庭抗礼的侍中。所以侍中就是继尚书令之后的第三号人物。
当时一个典型的文官进阶路线是:一号人物的幕府官  御史中丞(「三独坐」之末)  尚书(进入决策中心尚书台)  尚书仆射(尚书台二把手)  尚书仆射兼侍中(开始有资格录尚书事了)  尚书令(「三独坐」之首)。
当然具体到个例还是会有差异的。陈群确实是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尚书;但司马懿则是先任尚书,后任御史中丞,而且并没有做尚书令。司马懿后来的发展路线是往军方、权臣方向靠,皇权微弱之时,留在尚书台就没多大意思了。
不管怎样,在三国时代,尚书台、侍中寺、中书监这些官署都陆续冒出来了,与之相关的职位在魏晋进一步发展,最后在隋唐成熟,形成了尚书令排第一、侍中排第二、中书令排第三的宰相群体新格局。
唐朝发生的事我们也知道了,尚书令自李世民当过以外,也不再授人,连尚书仆射很快也成为了虚衔。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中枢随着政事堂的地址迁移,先在门下省后中书省,到后来干脆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办公机构。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宰相的名称上没有太大的革新。平章事、枢密使分掌文武,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门下号称东府,枢密院号称西府,再加一个掌管财政的三司,形成两府三司格局。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同平章事兼修国史、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和末相。以上是北宋元丰改制之前的制度,和晚唐较为相似,之后则不尽然如此。元丰改制恢复了中唐时期的宰辅结构,而到了南宋晚期,权臣政治复燃,丞相名衔被恢复,并分设左右。
到了元朝,三省只保留了中书省,并规定由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向各地派出行省,即为今天的「省」这个地域概念的起源。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只授予储君,所以真正的宰相是左右丞相。明朝初年基本延续中书省建制,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
其实,三省制设计的初衷——决策、执行和审核三权分离并没有真正延续多久,因为这样会造成行政成本大大增加和效率低下。在唐朝中后期和宋朝,三省虽有其名,但宰相们其实是合署办公的,三省行事如同一省。到了元朝,则连形式也没有了,直接归并为一省。
明朝设立内阁,简拔重臣到内阁值守,向皇帝建言献策,顾问备询,是为大学士。虽然从制度上来讲,大学士属于皇帝的顾问和高级秘书。但你看,历史上哪些宰相职位最初不是以皇帝秘书的身份出现呢?「相」者,本来就有辅助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把大学士近似等同于宰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民间也认可这种近似,张居正不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张相公」吗?因此亦有了「黑心宰相卧龙床」这样的流言。
中国人最讲究座次,内阁里也是有排位的,一般以中极殿(原名华盖殿)大学士居首,建极殿(原名谨身殿)大学士排行第二。清朝延续了内阁制度,但出于避讳,中极殿更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更名为保和殿。中和殿大学士于康熙二十年后再不除授,保和殿大学士便递补为首辅。乾隆年间,自傅恒去世以后,保和殿大学士也不再授人,之后便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席,直至清末。晚晴名臣李鸿章就有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清朝的内阁无法和明朝的内阁同日而语,它的高级贵族会议曾一度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句话在清朝官场流传甚广: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所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就要像和珅这样,既在内阁是首辅,又兼领班军机大臣,还做了领侍卫大臣,可谓军政大权系于一身。
秦朝和西汉,宰相级别的官员叫三公,丞相掌政排第一,太尉掌兵排第二,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排第三。大家都知道,西汉自武帝以后,丞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大将军这位内朝领袖成为了真正的当国者。
到了东汉,三公还在,只是换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在西汉时代排第二的太尉到了东汉成为首相,大多时候由文臣担任。在三公内部,西汉初期那种丞相绝对占优的格局,到了东汉,变成了委员会制:三公各管三个卿,分别开府辟属。
此时,三公体制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实权就不一定了。录尚书事的头衔,就像一计来自皇帝的信任票,给你加上,你才在核心圈子里。
太尉或太傅一般可以获得一个录尚书事,另一位当然录尚书事是由外戚势力长期垄断的大将军,所以东汉的政治格局其实是双头制。
尚书台是三公九卿制度的颠覆者,它为强化皇权而生,一开始设在内朝,属九卿中的少府管辖,后来独立出来,并逐渐体制化变成政治中枢。
在东汉晚期,尚书令已经基本可以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此职位者,地位很类似担任「三副一长」时期的总设计师。论实权,尚书令是仅次于录尚书事的二号人物,具体例子大家可以联想到荀彧之于曹操,李严之于诸葛亮。
尚书令的副手是尚书仆射,不过尚书仆射经常会兼任另一位内朝官,同样原为少府属下、日后和尚书令分庭抗礼的侍中。所以侍中就是继尚书令之后的第三号人物。
当时一个典型的文官进阶路线是:一号人物的幕府官  御史中丞(「三独坐」之末)  尚书(进入决策中心尚书台)  尚书仆射(尚书台二把手)  尚书仆射兼侍中(开始有资格录尚书事了)  尚书令(「三独坐」之首)。
当然具体到个例还是会有差异的。陈群确实是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尚书;但司马懿则是先任尚书,后任御史中丞,而且并没有做尚书令。司马懿后来的发展路线是往军方、权臣方向靠,皇权微弱之时,留在尚书台就没多大意思了。
不管怎样,在三国时代,尚书台、侍中寺、中书监这些官署都陆续冒出来了,与之相关的职位在魏晋进一步发展,最后在隋唐成熟,形成了尚书令排第一、侍中排第二、中书令排第三的宰相群体新格局。
唐朝发生的事我们也知道了,尚书令自李世民当过以外,也不再授人,连尚书仆射很快也成为了虚衔。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中枢随着政事堂的地址迁移,先在门下省后中书省,到后来干脆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办公机构。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宰相的名称上没有太大的革新。平章事、枢密使分掌文武,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门下号称东府,枢密院号称西府,再加一个掌管财政的三司,形成两府三司格局。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同平章事兼修国史、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和末相。以上是北宋元丰改制之前的制度,和晚唐较为相似,之后则不尽然如此。元丰改制恢复了中唐时期的宰辅结构,而到了南宋晚期,权臣政治复燃,丞相名衔被恢复,并分设左右。
到了元朝,三省只保留了中书省,并规定由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向各地派出行省,即为今天的「省」这个地域概念的起源。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只授予储君,所以真正的宰相是左右丞相。明朝初年基本延续中书省建制,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
其实,三省制设计的初衷——决策、执行和审核三权分离并没有真正延续多久,因为这样会造成行政成本大大增加和效率低下。在唐朝中后期和宋朝,三省虽有其名,但宰相们其实是合署办公的,三省行事如同一省。到了元朝,则连形式也没有了,直接归并为一省。
明朝设立内阁,简拔重臣到内阁值守,向皇帝建言献策,顾问备询,是为大学士。虽然从制度上来讲,大学士属于皇帝的顾问和高级秘书。但你看,历史上哪些宰相职位最初不是以皇帝秘书的身份出现呢?「相」者,本来就有辅助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把大学士近似等同于宰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民间也认可这种近似,张居正不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张相公」吗?因此亦有了「黑心宰相卧龙床」这样的流言。
中国人最讲究座次,内阁里也是有排位的,一般以中极殿(原名华盖殿)大学士居首,建极殿(原名谨身殿)大学士排行第二。清朝延续了内阁制度,但出于避讳,中极殿更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更名为保和殿。中和殿大学士于康熙二十年后再不除授,保和殿大学士便递补为首辅。乾隆年间,自傅恒去世以后,保和殿大学士也不再授人,之后便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席,直至清末。晚晴名臣李鸿章就有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清朝的内阁无法和明朝的内阁同日而语,它的高级贵族会议曾一度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句话在清朝官场流传甚广: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所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就要像和珅这样,既在内阁是首辅,又兼领班军机大臣,还做了领侍卫大臣,可谓军政大权系于一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