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屈原》为例,谈谈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答案】:《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取得了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1)“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屈原》是一部“借古鉴今”的名作。剧作者把当时的时代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他从屈原作为“合纵派”要人与“连横派”的矛盾中,作为国内反秦派领袖与亲秦派的对立中,看到了与40年代初期中国抗日格局的历史相似性。剧作使用了时代特点的象征、斗争局势的隐喻、敌我力量的类比等多种手法,实现了启发人们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创作目的。
(2)屈原是诗化的历史人物,郭沫若对历史上的屈原素有研究。他特别看重屈原关爱民生的“仁政”理想、注重“修己以安人”的人格形象和以死报国的崇高气节。在历史剧《屈原》中,屈原被诗化了,剧作者主要不是在描写这个历史上真实的个体,而是侧重在塑造一个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民族魂形象。剧中屈原的爱民、爱国、疾恶如仇、修己安人等行为和思想,主要不是一种客观写实,而是主观写意。郭沫若想用“屈原魂”重新点燃民族的精神。
(3)诗意的艺术阐释。《屈原》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背景具有历史依据,但某些次要人物和全部戏剧情节却是作者的创造。剧中的艺术虚构,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历史和人物的诗意阐释。第一幕写屈原对橘和橘树的赞美。如果是一部写实型的话剧,这一幕应当交待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但这一切都被剧作者淡化和省略了,他所关心的是虚构一个什么样的场面,才能为剧情和主人公塑造奠定一个诗意的基础。第二幕南后对屈原的陷害完全是虚构的事件。第三幕的“招魂”、第四幕绘制的屈原峨冠披发、长剑高歌的篇章,直到第五幕的“雷电颂”,一步步地完成了对屈原魂的诗意塑造。
(4)在戏剧结构上,《屈原》的历史时间被压缩,历史空间也被浓缩。这样处理固然能使剧情更集中、冲突更尖锐;但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客观再现的内容,强化了主观表现的内容,便于对历史和人物进行诗意的阐释。
(1)“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屈原》是一部“借古鉴今”的名作。剧作者把当时的时代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他从屈原作为“合纵派”要人与“连横派”的矛盾中,作为国内反秦派领袖与亲秦派的对立中,看到了与40年代初期中国抗日格局的历史相似性。剧作使用了时代特点的象征、斗争局势的隐喻、敌我力量的类比等多种手法,实现了启发人们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创作目的。
(2)屈原是诗化的历史人物,郭沫若对历史上的屈原素有研究。他特别看重屈原关爱民生的“仁政”理想、注重“修己以安人”的人格形象和以死报国的崇高气节。在历史剧《屈原》中,屈原被诗化了,剧作者主要不是在描写这个历史上真实的个体,而是侧重在塑造一个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民族魂形象。剧中屈原的爱民、爱国、疾恶如仇、修己安人等行为和思想,主要不是一种客观写实,而是主观写意。郭沫若想用“屈原魂”重新点燃民族的精神。
(3)诗意的艺术阐释。《屈原》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背景具有历史依据,但某些次要人物和全部戏剧情节却是作者的创造。剧中的艺术虚构,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历史和人物的诗意阐释。第一幕写屈原对橘和橘树的赞美。如果是一部写实型的话剧,这一幕应当交待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但这一切都被剧作者淡化和省略了,他所关心的是虚构一个什么样的场面,才能为剧情和主人公塑造奠定一个诗意的基础。第二幕南后对屈原的陷害完全是虚构的事件。第三幕的“招魂”、第四幕绘制的屈原峨冠披发、长剑高歌的篇章,直到第五幕的“雷电颂”,一步步地完成了对屈原魂的诗意塑造。
(4)在戏剧结构上,《屈原》的历史时间被压缩,历史空间也被浓缩。这样处理固然能使剧情更集中、冲突更尖锐;但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客观再现的内容,强化了主观表现的内容,便于对历史和人物进行诗意的阐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