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P薹罟毕祝�冀诓蛔埂!辈懿俣灾芪耐跚橛卸乐樱�诤艽蟪潭壬鲜撬�墓σ涤胫芪耐跤薪隙嗟目杀刃浴H欢��芪耐醣缓笫廊寮颐阑��笆サ轮��保�懿偃幢皇游�昂涸簟保�荑ぞ退挡懿伲骸八涿�泻合啵�涫岛涸粢病!敝荑な遣懿俚恼�校�比徊换崴挡懿俸没啊S媒裉斓难酃饪矗�懿偕砩纤淙挥胁簧傥鄣悖���囊簧���蕉ㄌ煜露�险鞅狈ィ晃���瞬挪灰庞嗔Γ晃�⒄刮幕���拇醋鳌K��迪肿约旱睦硐耄�钢静挥澹�浞痔逑至苏�渭业那榛场2懿偈贾帐堑睦硐胫饕逭撸�志哂屑岫ǖ氖导��瘛?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回答者:huangyansheng - 总监 九级 4-1 16:17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回答者:羽格朵薇 - 助理 二级 4-1 16:21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回答者:翼神龙112 - 魔法学徒 一级 4-1 18:46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回答者:huangyansheng - 总监 九级 4-1 16:17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回答者:林星宇林星宇 - 试用期 一级 4-1 2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P薹罟毕祝�冀诓蛔埂!辈懿俣灾芪耐跚橛卸乐樱�诤艽蟪潭壬鲜撬�墓σ涤胫芪耐跤薪隙嗟目杀刃浴H欢��芪耐醣缓笫廊寮颐阑��笆サ轮��保�懿偃幢皇游�昂涸簟保�荑ぞ退挡懿伲骸八涿�泻合啵�涫岛涸粢病!敝荑な遣懿俚恼�校�比徊换崴挡懿俸没啊S媒裉斓难酃饪矗�懿偕砩纤淙挥胁簧傥鄣悖���囊簧���蕉ㄌ煜露�险鞅狈ィ晃���瞬挪灰庞嗔Γ晃�⒄刮幕���拇醋鳌K��迪肿约旱睦硐耄�钢静挥澹�浞痔逑至苏�渭业那榛场2懿偈贾帐堑睦硐胫饕逭撸�志哂屑岫ǖ氖导��瘛?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回答者:huangyansheng - 总监 九级 4-1 16:17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回答者:羽格朵薇 - 助理 二级 4-1 16:21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回答者:翼神龙112 - 魔法学徒 一级 4-1 18:46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回答者:huangyansheng - 总监 九级 4-1 16:17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回答者:林星宇林星宇 - 试用期 一级 4-1 2
展开全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三国志》记载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有一说认为他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曹嵩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也有一说指其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由于年少时品行不端,任谁也不看好曹操的未来,只有梁国桥玄和南阳的保颙,一直暗中观察著曹操。后来在桥玄的推荐下,曹操进一步和许邵深交。有一天曹操问起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便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据说曹操听了之后,仰天大笑。
创业
174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177年任顿丘令,179年娶卞氏为妻,180年升为议郎。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渎职的高官将近八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迷信。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后,为了讨伐董卓,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自已揭竿起义。190年春,又进一步推举袁绍为盟主,号召各地的群雄共襄盛举,并兼任奋武将军一举。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诸侯不敢立于阵前与之交兵。曹操出于无奈,只得独自进军,结果于卞水遭到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已的坐骑,才死里逃生。
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贼,被袁绍任命为东群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义子吕布所杀。同年,青州的百万万黄布大军入侵兖州,杀死刺史刘岱,曹操再任担任济北相,并得到鲍信等人的推举,接受兖州牧一职。后来黄巾贼交战于寿张以东之际,鲍信不幸战死,此事给曹操莫大的打击,但历经苦战之余,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降服了黄巾贼,并收编为子弟兵,又从中选出精,号称“青州兵”。从此以后,无数的能士纷纷投效至曹操的帐下。同时,袁绍与袁术失和,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
奉戴天子
196年听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议,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演义作: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早在曹操举兵之前,袁绍智囊早就建议他迎接献帝,但袁绍优柔寡断未决,被曹操抢得先机)。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曹操知道张绣对此事非常不悦,便设计要杀害张绣,但计划泄漏,张绣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与典韦也阵亡。此一事件,虽无子嗣、视长子曹昂为己出的曹操正室丁夫人,对曹操十分不谅解。
雄霸北方
200年到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赤壁战后,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加官晋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正好荀彧曾从伏完手中收过献帝抱怨曹操诛杀董承的信,曹操放荀彧到谯犒军,在途中荀彧在寿春病死。另有一说曹操送一个空盒要荀彧自杀,逼死荀彧。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消灭张鲁后,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见刘备无懈可击,便班师回朝。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汉中争夺战
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偷袭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与刘备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大破夏侯渊。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还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魏军无功而返,刘备还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顺沔水攻占上庸。相传曹操再度败于刘备,此段心境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
荆州争夺战
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大举攻进襄阳,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援救,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郡下许多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更有许多叛乱都想引关羽为援。
219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仍不放心,动员镇守合淝、居巢的张辽及兖州剌史裴潜、豫州剌史吕贡等将率军救援樊城、在张辽解救曹仁前,关羽已退兵。
曹操之死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合公元220年3月15日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220年长子曹丕以魏篡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后世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满天下,已经不可能。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称,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曹操正妻及后宫可考者有十五位:
* 武宣皇后,就是卞氏。
*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 刘夫人
* 环夫人
* 杜夫人
* 秦夫人
* 尹夫人
* 王昭仪
* 孙姬
* 李姬
* 周姬
* 刘姬
* 宋姬
* 赵姬
* 陈妾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 曹熊,早薨。
* 曹铄,早薨。
* 曹冲,为著名神童,传说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 曹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 曹矩,早薨。
*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 曹上,早薨。
*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 曹勤,早薨。
* 曹乘,早薨。
*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郿侯。
* 曹京,早薨。
*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 曹棘,早薨。
*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的7个女儿和记载她们的史书:
* 曹宪,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 曹节,汉献帝皇后。(后汉书献帝纪)
* 曹华,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 安阳公主,名不详,为荀恽之妻。(魏志荀彧传)
* 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魏志曹真传引魏末传)
* 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茂之妻。(魏志夏侯敦传引魏略)
* 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魏志司马芝传)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三国志》记载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有一说认为他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曹嵩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也有一说指其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由于年少时品行不端,任谁也不看好曹操的未来,只有梁国桥玄和南阳的保颙,一直暗中观察著曹操。后来在桥玄的推荐下,曹操进一步和许邵深交。有一天曹操问起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便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据说曹操听了之后,仰天大笑。
创业
174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177年任顿丘令,179年娶卞氏为妻,180年升为议郎。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渎职的高官将近八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迷信。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后,为了讨伐董卓,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自已揭竿起义。190年春,又进一步推举袁绍为盟主,号召各地的群雄共襄盛举,并兼任奋武将军一举。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诸侯不敢立于阵前与之交兵。曹操出于无奈,只得独自进军,结果于卞水遭到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已的坐骑,才死里逃生。
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贼,被袁绍任命为东群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义子吕布所杀。同年,青州的百万万黄布大军入侵兖州,杀死刺史刘岱,曹操再任担任济北相,并得到鲍信等人的推举,接受兖州牧一职。后来黄巾贼交战于寿张以东之际,鲍信不幸战死,此事给曹操莫大的打击,但历经苦战之余,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降服了黄巾贼,并收编为子弟兵,又从中选出精,号称“青州兵”。从此以后,无数的能士纷纷投效至曹操的帐下。同时,袁绍与袁术失和,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
奉戴天子
196年听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议,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演义作: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早在曹操举兵之前,袁绍智囊早就建议他迎接献帝,但袁绍优柔寡断未决,被曹操抢得先机)。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曹操知道张绣对此事非常不悦,便设计要杀害张绣,但计划泄漏,张绣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与典韦也阵亡。此一事件,虽无子嗣、视长子曹昂为己出的曹操正室丁夫人,对曹操十分不谅解。
雄霸北方
200年到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赤壁战后,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加官晋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正好荀彧曾从伏完手中收过献帝抱怨曹操诛杀董承的信,曹操放荀彧到谯犒军,在途中荀彧在寿春病死。另有一说曹操送一个空盒要荀彧自杀,逼死荀彧。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消灭张鲁后,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见刘备无懈可击,便班师回朝。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汉中争夺战
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偷袭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与刘备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大破夏侯渊。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还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魏军无功而返,刘备还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顺沔水攻占上庸。相传曹操再度败于刘备,此段心境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
荆州争夺战
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大举攻进襄阳,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援救,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郡下许多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更有许多叛乱都想引关羽为援。
219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仍不放心,动员镇守合淝、居巢的张辽及兖州剌史裴潜、豫州剌史吕贡等将率军救援樊城、在张辽解救曹仁前,关羽已退兵。
曹操之死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合公元220年3月15日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220年长子曹丕以魏篡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后世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满天下,已经不可能。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称,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曹操正妻及后宫可考者有十五位:
* 武宣皇后,就是卞氏。
*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 刘夫人
* 环夫人
* 杜夫人
* 秦夫人
* 尹夫人
* 王昭仪
* 孙姬
* 李姬
* 周姬
* 刘姬
* 宋姬
* 赵姬
* 陈妾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 曹熊,早薨。
* 曹铄,早薨。
* 曹冲,为著名神童,传说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 曹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 曹矩,早薨。
*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 曹上,早薨。
*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 曹勤,早薨。
* 曹乘,早薨。
*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郿侯。
* 曹京,早薨。
*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 曹棘,早薨。
*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的7个女儿和记载她们的史书:
* 曹宪,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 曹节,汉献帝皇后。(后汉书献帝纪)
* 曹华,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 安阳公主,名不详,为荀恽之妻。(魏志荀彧传)
* 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魏志曹真传引魏末传)
* 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茂之妻。(魏志夏侯敦传引魏略)
* 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魏志司马芝传)
参考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o_Cao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回答者:huangyansheng - 总监 九级 4-1 16:17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回答者:huangyansheng - 总监 九级 4-1 16:17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回答者:ahuang_265 - 经理 五级 4-1 16:1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袁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乘势东伐孙权。但孙权的智谋岂是刘琮之流可比得上的。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